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7
文物名片
主角:夹砂绳纹灰陶鬲
出生时间:西周
尺寸:通高11厘米、口径11.5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从古至今,中国美食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更体现了锅碗瓢盆里中国人的烹饪智慧。在盐湖区博物馆,有这样一件珍贵的器物——西周时期的夹砂绳纹灰陶鬲(lì),就是一件陶制炊具,让我们看到了西周时期最为典型的日用陶器之一,更看到了古人利用火焰,从泥土中探索、发掘的烹煮智慧。
陶鬲,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时期,商周时期继续流行,消失于春秋战国,袋足,作炊器,夏商周时期逐步演变为宗庙祭祀用的礼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陶鬲袋足的变化体现了人们饮食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腿长裆深的陶鬲年代相对较早,可以直接支在地上,便于填柴引火。三条腿内部为空,整个容器受热面积增大,能缩短食物煮熟的时间。商代之后,陶鬲袋足的实用性退化,档部由高变低,袋足由大容量变小容量。西周时期,陶鬲的足部形态经历了从袋足向柱足的显著转变。战国时,鬲的乳头足完全消失,成为锅釜。
西周时期,陶鬲多为夹砂灰褐陶,充分彰显了先民的智慧,因为在陶土中加入一定比例的细砂,提高了坯体耐高温的性能,避免人们在烹煮东西时因受热不均开裂。这一时期,陶鬲的主要用途是煮粥蒸饭,此前出土的西周陶鬲中就发现有残留粟、黍等谷物遗存。
最初的陶鬲表皮被打磨得很光滑,到了中后期,其外观开始出现拍打的绳纹装饰。绳纹是古代陶器一种比较原始的装饰纹样,是在未干的陶坯表面用绳子反复拍打或压印而形成的,有粗绳纹和细绳纹之分。这些绳纹细密且均匀地分布在陶鬲的腹部和足部,既可以装饰器物,使其看起来更美观,又具有实用性,表皮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摩擦力,可以起到防滑作用。
盐湖区博物馆珍藏的这件西周夹砂绳纹灰陶鬲,就鲜明地呈现了西周时期陶鬲的特点。其为夹砂灰陶,通高11厘米、口径11.5厘米,圆唇,敞口微上斜,束颈处弧度流畅,与鼓腹自然衔接,既便于端持又可防止汤汁外溢,分裆设计将腹部分为3个独立腔室,3个柱足稳稳站立,通体饰有竖着的粗绳纹,清晰可辨,器物表面粗糙,但又不失精致独特。
历经近三千年的岁月洗礼,这件珍品仍然以其承载的独特历史文化积淀,让我们感受到泥土与火焰碰撞迸发出的熠熠光辉。尽管形态看似简单、质朴,但却无不体现出古人热气腾腾的生活气息、充满技术与艺术的生活智慧,成为解码早期中华文明的重要密码。它背后那关于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历史变革,仍然等待着我们去细细品味和不断挖掘。
(记者 王捷)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