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4
□南崇俊
据史料记载,玉壁城始建于西魏大统四年(公元538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该城位居汾南高垣峨嵋台地,北临汾河,坐落于柳沟坡上的白家庄北。西魏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和大统十二年(公元564年),东魏与西魏两国两次在此发生战争,史称“玉壁之战”。遗址内现存有城墙残垣、点将台、地道和万人冢等遗迹。
今天寻访玉壁城遗址,脚踏古老厚重的土地,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千年前战火纷飞的历史瞬间。
(一)
眼前这片土地,北朝时期处于北周与北齐的分界地带,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我国著名的古战场之一。
说到古代城池,人们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方形外观、高大巍峨的城墙等形象。尽管这些形象可能不尽相同,但四周建有城墙似乎是一座古城的“标配”,玉壁既然称“城”,其四周也必然有城墙环绕。可我们如今为什么看不到北、东、西三面的部分墙体遗迹呢?这可能与1400多年的流水侵蚀、沟崖崩塌有关。
据相关人士推测:玉壁城与一般古代城池在城墙的建筑布局上不一样。它的城墙并不是四面并建,而只是在需要筑墙的地方修筑。城的北、东、西三面大部分紧临深沟,断崖垂直高达二三十米,是天然的防御屏障。玉壁城正是处于这段断崖地貌中,向前突出的地瓜形孤岛,只有很少部分与后面的高原相连,形成天然的防御屏障。此外,玉壁城位居汾南高垣,城下濒临汾河,其东、西、北三面皆为深沟巨壑,地势突兀,险峻天成。限于地形和防守压力,此城很可能只在南面开了一个城门,其他三面皆无城门。
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唯有南边一条大道供人出入,这样的地形使得玉壁城易守难攻,成为西魏在河东可进可守的桥头堡。
公元538年,西魏东道行台王思政以蒲坂附近的玉壁险要,上书请筑城得到同意,并亲自移镇。玉壁城诞生之初,肩负的主要使命是军事防御,以应对高欢随时可能发动的反扑,所以其修筑时间应该很紧迫。四周筑墙工程量浩大,费时较长,是当时的军事形势所不允许的,而大段借用天然的土崖作为城墙,无疑是省时省工的便捷做法。玉壁城在唐朝初年尚在使用,李世民率军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军对峙时,曾登玉壁城观察敌情,并问身边的人破敌之策。李道宗回答的计谋中提到“深壁高垒”正是玉壁城的建筑方式,“深壁”为深峻的土崖,“高垒”为高大的城墙,可见玉壁建城时确实利用了水冲沟造就的土崖。
(二)
千年时空镜头回放——
西魏大统八年初冬,东魏权臣高欢为打开西进道路,第一次攻打玉壁。高欢大军连营四十里直逼玉壁,西魏守将王思政死守,高欢强攻九日不下,适值风雪,东魏士卒饥寒交加,死伤很多,无奈解围而去。
大统十二年十月,高欢第二次攻打玉壁,这次的对手换成了负责镇守玉壁城的并州刺史韦孝宽。据说当时东魏大军连营有几十里,可见兵力远胜韦孝宽守城的军队。之后,东魏军攻城,高欢不断改变战术,而守城的韦孝宽随机应变,一一破尽。你堆筑土山以居高临下,我加高城楼比你更高;你挖地道,我就断地道放火烧你;你造攻城车,我就用布把车困住;你把柴火绑杆子上烧城墙,我就把刀绑杆子上割掉你的柴火;你挖地道破坏城墙,我就用栅栏堵住不让你过来。东魏军围攻玉壁长达50日未能攻下,还战死了7万多士兵,机关算尽的高欢旧病复发,只能撤军,第二年他就病死了。韦孝宽以少胜多守住了玉壁,击退了东魏的入侵,玉壁之战可以说是南北朝最经典的战役,韦孝宽也因此一战成名,为此西魏在此设立勋州以表彰韦孝宽之功。
《周书·韦孝宽传》详细记载了第二次玉壁之战:东魏丞相高欢亲率十万大军伐周,先攻军事要冲玉壁。韦孝宽守玉壁,昼夜拒守,备御甚严。高欢筑土山,起楼橹,射城中,城中皆蒙楯,众大惧。孝宽乃为发石车,击楼橹,皆破。高欢又穿地道,欲乘虚而入,孝宽作长堑,又积柴于地道口,以待之。高欢又断汾水,欲渴城中,孝宽凿井取水。高欢又作攻车,撞城,孝宽以布为幔,障其冲。高欢又筑堤堰,引汾水灌城,孝宽又作大船,载土木,以塞其流。高欢攻之六十余日,伤及病死者十四五,乃引军退。
玉壁之战,西魏的胜利,东魏丞相高欢的愤疾而终,奠定了西魏、北周、隋朝统一的历史走向。
历史文献对玉壁之战尤其是第二次战役记录较多,且较为翔实生动,关于玉壁城修筑经过和城池规制的记载却很少,且很简略。传世文献只云其城周八里,四面并临深谷,其他更多信息则无从得知。
(三)
走上柳沟坡北拐,我们来到玉壁城遗址的城墙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赫然入目。这条通道应是当年玉壁城城门所在。
据同行的友人杜先生介绍,玉壁城遗址呈现南北长,东西窄,平面呈葫芦形,由外城和内城组成,占地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古时南北大道从城中穿过,将全城分为两半,东曰“东城”,西曰“西城”。如今当年的城郭大都废圮无存,只有西、南两处尚有夯土筑成的残垣断壁痕迹。在南城墙入口的西侧,有两处地形高、墙基厚,平面是凸形的地方,如今荒草野蒿肆意生长。据说这两处就是当年西魏守城名将韦孝宽下令缚木连接建高楼,以抵御东魏高欢大军筑土山欲乘之而入的地方。
沿着弯弯曲曲黄土路北行,在城西深沟黄土崖边,我们发现了一个深坑,里面骷髅依稀可辨,层层叠叠地压在黄土崖上。据《资治通鉴》记载:当年“东魏苦攻凡五十日,士卒战及病死者七万人,共为一冢”。累累白骨,或许就是阵亡于此的数万将士的遗骸,被当地人叫“万人冢”。不过据有关人员考证,“万人冢”内的尸骨呈近圆形镶嵌在土崖里,轮廓与地道形状高度相符,且方向与城北东侧的那条地道相合。认为这些尸骨是东魏军的没错,但却不是埋葬7万东魏战死将士的地方,这个“万人冢”乃西魏军打扫战场时,将收集到的东魏军尸体埋于他们自己开挖的地道里形成的,后来因降水冲刷,日久裸露而被世人所见。高欢埋葬己方将士的“万人冢”在哪里?与玉壁城隔汾河谷地相望有一个平陇村,当地群众俗称“高欢城”,应是高欢指挥军队攻打玉壁的幕府驻地。其周围应是当年东魏军驻扎的营盘,每天收集的战死将士尸骨应集中在营盘周边,那么高欢的“万人冢”应在平陇村一带。但平陇村周边至今尚未发现“万人冢”,文献中也没有提供更多的信息,所以其确切位置现在还很难确认。
再往北,有一条土岗,高约3米,宽10余米,长百余米,平面为拱形,当地群众称其为“圈椅背”,也有称为“点将台”的。据说台地上原有宫殿式建筑,我想这里可能是战时韦孝宽的指挥所或勋州署所在地。
东沟有当年玉壁之战所挖地道遗存,即“四面穿地,作二十一道”之遗迹。据说这些是古城的地洞密道,能一直通往10里外的吴壁村,村中老人讲这个古代遗留下来的密道在抗战时期还发挥过作用。此外,西城墙南、北城角尚有烽火台遗迹。
站在城北沟边,南望整个玉壁城遗址,一片空旷,令人倍感苍凉。清代稷山县令顾涞曾有诗凭吊曰:“玉壁城边旧战场,到今成败一苍凉。金风飒飒呤秋垒,月冷云迷草不霜。”明朝王时济也有《玉壁故城》一诗:“玉壁空城隐暮笳,郧君(韦孝宽后封郧国公)曾此建高牙。铁骑战后余秋草,金镞拾来半土花。落日断云归古堞,西风独木噪寒鸦。当年敕勒歌犹在,眼底兴亡更几家。”
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沧桑,千年的古老,还有那血战沙场的战鼓萧萧。而人的内心沧桑述说着什么?
人生中,总有那么一次旅行,不为山山水水,不为拍下美景,只为寻觅心中的某些答案,就如此刻的我,站在这厚重的古城遗址上。
2013年3月,稷山玉壁城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何以玉壁城遗址这一珍贵“国宝”为核心,留住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提升保护水平,加强文化传承,让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当地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
如今,当地已诚邀国内南北朝历史研究专家和影视创作者一起,共同为玉壁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出谋划策,积极探索“文旅+影视”创作的新途径,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我们似乎看到,玉壁城遗址千年厚重的历史文化将焕发出无限的现代魅力,稷山的文旅产业也一定会如日方升,欣欣向荣!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