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巡礼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3

王端阳

趁着一个晴好舒爽的天气,我们驱车参观了垣曲县“革命老区纪念馆”。

纪念馆坐落在中条山腹地的望仙深山里。这里山水秀美,树高林密,革命历史璀璨绵长。当年革命战争时期,望仙是垣曲人民革命的心脏,素有“垣曲的小延安”之称,是垣曲革命老区最负盛名的红土地。纪念馆建在这里,可谓正当其名,颇有纪念意义。

走近纪念馆,端庄鲜亮的古朴门庭肃然凝重,门头七个镏金的大字“革命老区纪念馆”极为醒目。进入馆内,砖石的甬道曲径通幽,直奔周围坐落的展厅。庭院里松柏巍然,绿树茂盛,草圃齐整,使得阔大的院落并不显得寥落。工作人员介绍说,纪念馆占地6800平方米,按类别共分六大展区,有36个展馆,收藏了各种实物展品1470余件,各种历史图片影照600余幅,各历史事件展板和壁画500余平方米,真实再现了垣曲县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

我们首先进入纪念馆的主体展区——“革命老区展区”。它在纪念馆的正北面,东西横贯而列,共有九个展室,按照历史年序,分别展示近百年来垣曲人民风雨兼程走过的不平凡的道路。展室里有壁画和文字说明,有收集到的珍贵历史图片,有遗存下来的承载着历史烟云的实物,徜徉其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前辈们曾经的艰苦岁月和战斗历程。

在“光荣垣曲”的展室里,我们首先看到了垣曲人民的觉醒和革命先驱们在白色恐怖的暗夜里走向革命、传播革命火种的展陈。在大革命前夜,垣曲先后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才俊,他们或求学深造,或投笔从戎,在革命风潮的影响下,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真理,加入党组织,从事革命活动,并把革命火种传播到垣曲,点燃了家乡人民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展室里展出了常乾坤、姚理平、裴丽生、台联捷、王心清等早期垣曲籍共产党人的图片、事迹和遗物。常乾坤从讲武堂毕业后远赴广州,1925年投考到黄埔军校,并在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一生戎马倥偬,功勋卓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高级将领,被授予中将军衔。在北平中法大学就读的姚理平1925年经李大钊介绍入党后,不断把宣传共产主义的政治书籍和文学读本寄回家乡,向家乡人宣传革命道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裴丽生1927年入党,他联络垣曲籍在北平读书的各界学友于1933年成立了“垣民之友社”,不断利用假期回乡机会向家乡人民宣传革命形势,传播革命思想,之后又创办了《垣民之友》刊物,发行到家乡,进行革命宣传和鼓动。解放后裴丽生先后担任山西省省长和中国科协党委书记等,一生为人民作出了重大贡献。还有从“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归来的台联捷、王心清,1927年最早建立了中共垣曲县委,从事地下革命活动,燃起了革命斗争的熊熊烈火。这些垣曲最早走出的共产党人,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或是献身牺牲,或是成长为革命队伍中的高级领导或高级将领,他们都是垣曲人民的光荣和骄傲。

在“日军侵垣”“日军暴行”“垣曲惨案”几个展室里,我感到痛心、屈辱、愤慨:

1941年,日军驻扎于王茅的司令部在其周围先后建立了六个杀人场,以各种手段杀害无辜平民2000余人。仅在油坊沟就枪杀刀砍了1000余人。

1941年5月,占据皋落的日军在坡底村东沟的一个土窑内将20多名逃难的百姓活活烧死。在五福涧,日军将抓到的40多名百姓推进一眼窑洞,架火焚烧。在樊家山,日军将樊四毛一家全部杀害……

1942年11月,日军二次扫荡,在历山抓走23名群众,赤身冻饿,被囚禁4天,最后全部被刺死。

……

日军所到之处,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据统计,日寇占领垣曲四年间,当地人口从6万余人减至不足5万,民房被烧毁68598间,庙宇和文化设施被破坏6658间,老百姓的粮食、财物、牲畜被抢走的更是无法计算。日寇在垣曲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展室里一幅幅血淋淋的图片,一张张翔实的文字资料,一件件日本兵用过的刺刀、军靴、钢盔、炮弹、汽油桶……都是日寇滔天罪行的铁证。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有斗争。在“朱德来垣”“邓小平来垣”“敌后抗战”等展室里,我看到了家乡人民的骨气和血性,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人在抗战中所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

——1937年,中共山西省委派垣曲籍共产党员王唐文、王珍等返垣开展抗日工作,建立了新的中共垣曲县委,以“牺盟会”为合法外衣,团结各界民众,成立人民武装自卫队,展开抗日救亡运动。

——1938年7月到1940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十八集团军领导朱德、刘少奇、彭德怀、邓小平等人多次涉足垣曲,给垣曲抗战以有力的支持和激励。

——1942年3月,太岳区南进支队57团挺进垣曲,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消灭了盘踞在中条山地区的顽匪贾真一部,开创了垣曲抗日斗争新局面。

——1945年8月29日,垣曲解放。9月1日,太岳第四军分区和中共垣曲县委、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联合召开了万人庆祝大会,处决了伪县知事张静心和阎顽县长侯中和。

展室的玻璃展柜里摆放着各种遗存下来的实物,有朱德“三过垣曲”用过的油灯、老碗,有邓小平“二到垣曲”用过的罗锅、碗筷、木勺,有太岳南进支队57团用过的弹药箱,有警卫连用过的电话机、水壶和砍刀等,都是颇具纪念意义的物品。

到了“减租减息”“抗美援朝”展室,则进入到对新中国成立前夕减租减息、反奸反霸、打土豪分田地,一直到抗美援朝等历史阶段的回顾。比如太岳版《新华日报》发表的《永远不能忘记的血海深仇》报道了1946年5月发生在垣曲的“五福涧惨案”,《打垮奸霸倒算账,垣曲开展游击战》报道了垣曲二区反倒算的经验和垣曲人民展开游击战打击蒋顽匪特取得的胜利。

从“革命老区展区”走出,我们即来到南边的“垣曲抗战展区”。它突出展示了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垣曲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共御外侮所走过的战斗岁月及其重要关节点:

——1937年8月,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垣曲分会在城关文庙成立。在中共垣曲县委的领导下,牺盟会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改造旧政权,举办培训班,培养抗日干部,动员青年人参加八路军,壮大共产党武装队伍……

——1939年9月,在同善召开中共垣曲县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县委书记王唐文作《目前的政治形势与我们的任务》政治报告,要求大家认清形势,打击摩擦,反对投降,做好武装自卫准备。

——1941年12月,根据形势发展和条东地委决定,垣曲成立敌占区(地下)和根据地(公开)两个县委,由高一清和王铭三分任县委书记,分别在敌占区进行内部策反,在根据地建党建政壮大抗日武装进行游击战争。

——1942年3月17日,太岳南进支队57团挺进垣曲。9月24日,垣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望仙栗沟成立。垣曲的抗日斗争进入新的阶段。

——1945年8月25日至29日,太岳军区抽调兵力全歼垣曲县城伪顽残部,垣曲解放。

展室里除大量的文字资料和图片外,同时还收存了很多遗存实物,有太岳南进支队57团战士和东山游击队队员使用过的步枪、土枪、大刀、三叉刀、棉帽、马灯等。

据统计,抗战期间,各村青年男女大都参加了民兵组织,全县有七个民兵野战连近千人,拥有步枪400余支和手榴弹、手雷、土炮等武器,已具备了相当的作战能力。全县共建立了33个农村党支部,有党员800余人。在他们带领下,垣曲人民众志成城,握成一个拳头,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和“垣曲抗战展区”相毗邻的是“干部南调展区”。该展区集中介绍了1949年初垣曲组建一批干部队伍南下福建接管新区工作的史实。

从相关介绍可知,1949年2月,毛泽东发表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人民解放军将打过长江去,彻底消灭蒋家王朝,解放全中国。同时,中共中央向老解放区发出指令,抽调老区干部随部队南下,接收新区工作。按照太岳区指示,垣曲要抽调85名干部,组成全套的县、区两级党政班子,编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第六大队第四中队,挺进福建。

垣曲是个山区小县,其时人口尚不过五万。在此之前,已陆续调出数百名干部支援新区工作,此次再调,不免感到吃力。但老区人民毕竟淬火成钢,从来不讲什么困难,他们从大局出发,坚决执行中央指示和上级领导安排,县委书记侯景域带头报名,组成了以他为首的一支青壮干练的南调干部团队。2月27日,县委在城关召开欢送大会,3月6日整装出发,历时6个多月,行程3200公里,于9月20日到达福建福安,接管了新区寿宁县的工作。

展厅里镶贴着垣曲县委召开的欢送南调干部的合影留念,长江支队太行太岳干部南下福建行军路线示意图,垣曲南调干部的名录,部分南调干部的影照和介绍,垣曲南调干部组建过程和情况说明,以及太岳版《新华日报》相关报道的版面。橱柜里摆放着南调干部用过的生活用品和文具之类的实物,有草篓、竹帽、手提包、木箱、茶缸、手电筒,有笔筒、墨盒、词典,还有书信、报刊、笔记本。伫立展厅,使人感受到一种真实可触的时代律动。

两个多钟头的参观过后,我们来到接待室稍事休息。工作人员指着墙上的一面面奖牌、镜框告诉我们说:这座纪念馆是运城乃至晋南唯一的集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于一身的纪念馆、博物馆。开馆十年来接待了参观者150多万人次,特别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大中小学青少年学生为数众多,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发挥社会主义红色文化的正能量,以及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用巨大。该馆已经先后挂牌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科普教育基地”“山西省国防教育基地”“运城市党史研究教育基地”“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也成为垣曲县各界、各系统、各学校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本场所。工作人员说,馆长杨金玉为之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他历尽艰难,倾其所有,自费创建了这所场馆,免费为社会开放,为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因而也赢得了党和人民的赞赏,成为省、地、县诸多荣誉集于一身的红色文化传承人。工作人员还说,一些省市级退下来的老领导参观之后深有感触地留言道:“我们为过去战斗年代的峥嵘岁月而感慨,更为杨馆长的精神所感动。我们真心感谢杨馆长的无私劳动,感谢他为人民奉献出这一席难得的红色文化大餐。”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