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3
□李恩虎
司马温公祠杏花碑碑楼 记者 薛丽娟 摄
司马光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名人。但其夫人张氏,一般人却知之甚少,其实,她在古代可谓非常难得的贤妻。
张氏,冀州新都人(今河北衡水冀州区),礼部尚书张存之女,妥妥的大家闺秀。青年时代的司马光博学多才,许多大臣和名士都非常赏识他,二品高官张存主动提出把16岁的女儿许配给司马光。随着夫君仕途上的一路升迁,张氏先后被封为清河县君和郡君(古代对女性的封号和尊称,后者是较为尊贵的女性封号)。
张氏“劝夫纳妾”的故事,足见其贤淑与豁达。
司马光与张氏婚后多年都未能生育,在彼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社会舆论压力下,张氏为此惴惴不安。如果夫家不能有后,而张氏又不为夫纳妾,便会被世人耻笑为“善妒”。当然,温婉贤惠的张氏不惧怕流言蜚语,只是更想为丈夫留后。考虑到司马光的声名,张氏屡次劝他纳妾,都遭到了司马光严词拒绝,无奈之下,她采取了下策。
有一天,张氏未与丈夫协商,便带回一个年轻有姿色、身段曼妙、颇有魅力的美女,并安置在了司马光的卧房等待。
司马光下朝归来,见到美女毫无反应,大概是把她当成家婢了。张氏只好让美女跟着司马光又进了书房。可是无论这位美女怎样,司马光都不正眼看她。但见美女拿起一本书,娇滴滴地问:“请问先生,中丞是什么书呀?”司马光勃然作色,一巴掌拍在书案上,怒气冲冲地呵斥:“中丞是尚书,是朝廷的官职,怎么会是书!”结果美女吓得花容失色,夺门而出。张氏尴尬不已,心里也愈发着急。最后,还是司马光的岳母亲自出手了。
某一天,张氏拉着司马光回娘家踏青赏花,司马光略感疲累,张氏的母亲趁他去休憩之际,悄悄安排了一位娇美的丫鬟去侍奉。岂料司马光毫不客气地训斥道:“走开!我的夫人不在,你来这里做什么!”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皆对司马光感佩不已,甚至有人将他们夫妻比作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张氏听后心中真是百感交集,五味杂陈。此后,再也没人向司马光提纳妾一事,他便将侄子司马康收为养子。
张氏天生一副菩萨心肠,平素柔声细语,温顺谦和,从出嫁到去世,从未发火生气,也没有说过一句过头话。即便遭人挤兑,她受了委屈,也会隐忍不发,不与别人辩解,争个是非曲直,也不会耿耿于怀。某天晚上,张氏泡脚,家里的婢女误把开水倒进盆里,烫伤了她的一只脚。但她也只是强忍剧痛,以手轻轻拍打其脸颊,以示惩戒。那只烫伤的脚一个月后才痊愈。
张氏平素非常节俭,从不胡乱花钱,但是司马光要用钱接济亲戚,她却从不吝啬。司马光初入仕途时,家境拮据,家里没有几件衣服,某天晚上,有盗贼入室行窃,把仅有的衣服和被褥席卷一空。天气寒冷,没有被子盖,客人上门来,没有衣服见客,司马光心生感慨,喟然长叹。张氏笑着安慰道:“但愿身安,财须复有。”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人身安全就好,至于财物,还会再有的。司马光闻听此言,颔首称道,为之释然。
元丰五年正月,张氏在洛阳病故,终年60岁,是年二月归葬于夏县涑水先茔(司马光祖坟)。张氏平生与人为善,宅心仁厚,有口皆碑。她对上孝敬公婆,下疼爱呵护晚辈,又与妯娌和睦相处,家里家外没有人说过她一句闲话。故而张氏去世后,自亲戚到家里的下人,无论亲疏远近年龄大小,都“哭之极哀,久而不衰”。
令人欷歔的是,司马光官居宰相,位极人臣,可是张氏过世了,清贫的司马光却无以为葬。最终,只好将家中仅有的三顷薄田典当了,这才凑够了买棺材的钱。
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司马光特意为张氏撰写了墓志铭《叙清河郡君》,盛赞了她的懿行美德,表达了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68岁的司马光溘然长逝,魂归故里。自宝元元年(公元1038年)司马光与张氏结为夫妻,彼此忠贞不二,携手一生。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