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家书传官箴

丁宝桢教子如何当“晋官”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3

□欣闻

晚清名臣丁宝桢(公元1820年~公元1886年),贵州平远(今毕节市织金县)人,字稚璜,清咸丰三年(1853)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在任山东巡抚、四川总督期间,以智斩慈禧宠宦安德海、治理黄河水患、兴办洋务、抵御外侮、改革盐政、修理都江堰、兴办学堂等实绩而名扬天下。

丁宝桢非常注重个人修养,并且言传身教,将自己为官做人之道通过书信方式传给后人。尤为可贵的是,他通过12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将毕生领悟的为官理政、修身报国之道,倾囊传授给在山西为官、曾署理蒲州知府的长子丁体常,指导丁体常在仕途上行稳致远。这12封信札,字字珠玑,堪称一部微缩的“官箴宝典”。

持身以俭

“家用务宜节省,肥浓易于致病,不如清淡之养人。华服适滋暴殄,不如布衣之适体。”丁宝桢深谙“奢靡之始,危亡之渐”的道理,在家书中谆谆告诫丁体常要崇尚节俭,吃穿用度不奢华攀比、不铺张浪费。此乃修身齐家之基,更是为官清廉之本。

作为封疆大吏,丁宝桢并不贪图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相反,他自己率先垂范,过的是俭朴甚至清苦的日子,摒弃山珍海味、绫罗绸缎,常年布衣加身,官服褪色亦不以为意,家常饭菜便是日常。趣闻所载,名菜“宫保鸡丁”正源于他的俭朴饮食,后因追赠“太子太保”(宫保)而得名,成为其清廉务实精神的别样注脚。

拒腐守节

丁体常署理蒲州知府时,正值“丁戊奇荒”肆虐山西,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惨不忍睹。面对当地下属向上司赠送“节寿”“季规”等陋习,体常打算取消“节寿”,单收“季规”,以资弥补。

得到消息后,丁宝桢认为这两种送礼行为均名目不正,必须全去。若保留“季规”,就如同“不作劫盗,而作穿窬”,即抢劫不做了,但小偷小摸还是继续,依然是为贪所动,败坏操守。丁宝桢在信中严词训诫:“凡一切节寿陋规,万不必受。”“若收受陋规,则无以自问,又何以对人?且州县送陋规,无非取之于民。尔取州县之一,州县即取民之十。试思大灾之后,尚忍为此伤天害理虐民之事乎?午夜扪心,当必瞿然惧矣!”

勤政亲民

丁宝桢认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须勤于下乡稽查。这样可以与老百姓直接接触,及时了解并处理招垦、词讼、滥权之事。下乡遇到官事,可随地审判,省费便民,赢得民心;下乡可接触各色人等,“遇有绅耆,则问以利弊;遇农夫,则告以力作;遇匪棍,则治以严刑;遇词讼,则予以审理”,这样扩大了知府的活动范围和威严,亦可避免下属欺上瞒下。

他还勉励了体常“只要自己不惜劳苦”,“认真经理,使实惠及民,则蒲州虽苦,胜于有钱千万万矣”。官位有差别,但“尽人事”须一丝不苟。丁宝桢的权力观看重的是权为谁用、为谁掌权的问题,而不是权欲膨胀、以权谋私。所以,他能做到敬畏权力,秉公用权。

束吏齐家

丁宝桢认为,家人、书役必须严加管束,毋使扰民。他说:“书差务要严行约束惩治,家丁务要时时稽查,不可使之沟通差役在外弄钱,亦不可令其与县衙门家人来往。此极要紧,官声之好否,全系乎此,慎之慎之。”身边人容易借助主子官势及便利条件获取非法利益,造成恶劣影响。

丁宝桢首重正己:“自要自己事事清白,处处公正,虽有小人,亦不能为我害也。”当自己守住底线,做到以上率下,身边人也自然会端正是非观念。同时,他认为应加强对家人、书役的约束和稽查。约束就是该做的事做、不该做的坚决不做,使家人、书役明了自己的职责所在,不可任凭其滥权。稽查就是要经常从老百姓中获得实情,不能偏听书差之言。他更给体常授以实策,通过张贴告示,严防身边人掯勒、需索、搕诈、卖放等弊,“谕各商人,如有此弊,准其随时喊禀,立即严究。至商人一经喊禀,即应立刻坐堂查讯,重则重办,轻则当堂笞责……设有搕索得赃者,立时究返,当堂发还商人,不迁延时刻”。丁宝桢严加管束身边人,做的是除蠹防腐工作,是树立官威、官德、官声的体现。

丁体常谨遵父训,将“俭、廉、勤、严”四字官箴奉为圭臬。他清廉自守,勤于政事,生活节俭,历署太原、大同、蒲州府,特授潞安知府,简任河东道署按察使,甘肃按察使,最终官至广东布政使,护理广西巡抚,不负父亲殷切期望,成就斐然。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