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3
杨金贵
6月26日的宇达集团青铜文化园,艺术的光芒在骄阳下璀璨绽放。一场盛大的露天展览——由运城市文联、宇达集团主办的中国当代名家雕塑展暨原旭东书法、邓克明篆刻主题创作展,正以最热烈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位驻足观赏者。展场内,雕塑或巍然矗立,或灵动飞扬,青铜的厚重与温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书法作品墨香犹存,笔走龙蛇间尽显力道与神韵;篆刻印章古朴苍劲,朱砂印色在日光下愈发鲜艳,如一枚枚穿越时光的印记。
这场展览,是一场跨越材质与时空的盛大对话。在艺术的浩瀚长河中,刘士铭的雕塑《劈山引水》宛如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青铜的厚重质感,凝固了永恒的力量。雕塑中,农民顶天立地,双臂迸发的张力似要撕裂山石的束缚,奔涌的清泉象征着人类突破困境的无畏勇气。每一道细腻的肌理,都镌刻着与自然顽强博弈的坚韧精神,令人肃然起敬。原旭东笔下的“奋斗”二字,墨色如铁,笔锋似刃。“奋”字舒展的笔画,仿佛行者跨越天堑的豪迈步伐,又似勇者开天辟地的有力臂膀——其笔法暗合傅山“四宁四毋”中“宁拙毋巧”的美学,让书法的气韵与雕塑的筋骨完美熔铸,化作冲破云霄的激昂呐喊。邓克明篆刻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朱文印,以古朴篆体勾勒出楚霸王的豪迈气概,方寸之间刀刀见风骨,将历史铿锵与当代拼搏凝聚成金石之音,余韵悠长。
在这组展品中,雕塑赋予空间生命,书法赋予线条灵魂,篆刻赋予印章神韵,共同奏响跨越时空的奋斗乐章,让观者在艺术的震撼中,触摸到中华民族永不言弃的精神脊梁。
青铜浇铸的《屈原》,在时光的长河中凝固了千年的追寻。雕塑家曹春生以刀凿为笔,让屈原踏浪而来。衣袂翻卷,每一道褶皱都凝结着上下求索的执着信念;坚实的步伐似要踏碎时空的桎梏,昂首的姿态定格成永恒的精神图腾,将诗人“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坚毅,深深镌刻进民族的骨血。原旭东为其题写的“求索”二字耐人寻味。笔锋游走间,“求”字如磐,横平竖直皆沉郁顿挫,似夯筑信仰的基石;“索”字如龙,转折勾挑皆锋芒毕露,若划破迷雾的利剑。墨色浓淡里,既有咬定青山的笃定,又有百折不回的倔强,黑白之间尽是文人对理想的赤诚与坚守。邓克明操刀入石,篆体遗世独立在方寸间吞吐万象。古朴的线条如青铜铭文般苍劲有力,留白处皆是孤高的风骨。阴刻阳凿间,屈子超然物外的气节化作金石永固的誓言。
青铜的凝重、翰墨的雄浑、金石的铿锵,共同奏响一曲跨越千年的精神赞歌,让求索者的光芒,永远照亮人类追寻真理的漫漫长路。
40尊青铜雕塑在宇达的露天展场静静生长,如一片凝固的青铜密林。每一件作品都是一株文化古木,年轮里镌刻着从仰韶彩陶到当代艺术的基因密码。这些雕塑大家以青铜当墨,用匠心在三维空间里书写着东方的精神华章。
展场西边,盛杨的《孔子》巍然矗立,青铜肌理下流淌着儒家温润的血脉。那低垂的眼睑似在向内观照,微微前倾的身躯正是“仁者爱人”的姿态投射。双手交叠的弧度暗合《论语》中“揖让而升”的礼仪规范,眉骨与鼻梁的转折,仿若汉代画像石中孔子见老子图的立体再现。与孔子像遥相呼应的,是展场东侧任哲的《关公》。关公左手呈二指禅手势,右手倒提青龙偃月刀,凝神定目间尽显威严。这尊雕塑从现代视角出发,把关公义薄云天、英勇盖世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想起“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的赞誉。
继续漫步展场,温都苏的《大世界》中,蒙古大汉仰对苍天、双手伸展,胸怀似能容纳天地;刘艺杰的《伯牙抚琴》再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佳话。展场西部,吴为山的《举杯邀明月》与阳光相映,李白飞扬的衣袖里藏着“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孤独。吕品昌的《阿福》憨态可掬,将民间泥塑趣味注入青铜庄重;鲍海宁的《等待春消息》中,青铜枝条上的嫩芽蕴含“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希望……
一尊雕塑都是一扇门,通往艺术家的精神花园。青铜在这里不仅是材料,更是思想的载体。当阳光掠过这些作品的曲线,我们仿佛听见了金属的低语——关于传统与创新,关于永恒与瞬间,关于东方美学在当代的无限可能。这些凝固的独白,终将在观者心中激起连绵不绝的回响。
在“雕塑·书法·篆刻”三艺联展的艺术殿堂中,40幅出自原旭东之手的书法作品,宛如星辰镶嵌于艺术天幕。这些作品与雕塑、篆刻相间陈列,以劲挺、厚重、拙朴、灵动等多元风貌,构建起独特的视觉交响。原旭东挥毫落墨间,风雷激荡,大气磅礴,将书法艺术推向新的美学高度。
原旭东的书法艺术,堪称传统与创新交织的文化奇观,在当代书坛树立起独特的美学坐标。他以姚奠中先生“书法是文化载体”的理念为根基,将魏碑的雄强骨力与帖学的书卷气韵巧妙融合,形成“重、拙、大”的艺术特质。其笔力沉凝似青铜器铭文,线条拙朴如汉魏摩崖石刻,章法开合若大河奔涌。在运笔过程中,他深谙逆笔藏锋的“迟涩之道”,既见《石门铭》的纵横奇宕,又含《经石峪》的雍容大度,使每个字都成为兼具金石质感与生命律动的文化符号。
其书法功力源于“三维一体”的深厚积淀:在国学根基上,他深耕经史子集,将学术研究转化为笔底的文化厚度,让书法成为“可阅读的哲学”;在技法体系中,四体兼修的童子功赋予他自如驾驭各种书体的能力,尤其在草书创作中,飞白枯笔的运用使线条苍劲有力;在创作场域内,他擅长榜书巨制,以精妙的章法与建筑空间形成气韵共鸣。
在艺术格局上,原旭东构建了“守正创新”的双轨体系。他继承前辈“避免俗弱媚软”的创作原则,将傅山“四宁四毋”理论付诸实践,在结体上突破常规,以独特的空间美学重构书法形态——这种美学不仅体现在笔法中,更在运城盐湖岸边“盬”字的创作中,让书法成为激活地域记忆的文化密码。
原旭东的书法实践,始终贯穿着“文化守夜人”的担当。在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他以碑派书法的“重拙大”美学对抗浮躁;在艺术碎片化的当下,他积极搭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对话桥梁。
而最令人驻足深思的,当属为雕塑《问道》所题的“悟道”二字。笔锋游走间似在叩问天地,线条雄浑如雕塑质感,墨色浓淡若岁月沉淀。“悟”字高昂挺拔,似老子坐而论道的尊上之态;“道”字略向下倾,墨色虚实相生,如孔子执礼问学的谦恭之姿。字形结构打破常规,兼具碑学的古朴与帖学的灵动,不仅是书法与雕塑艺术的灵魂交融,更以笔墨为载体,再现了两位圣哲跨越时空的思想碰撞,让观者在笔墨中触摸到对天地、生命的深沉思索。
循着这份哲思再赏佳作,“春的消息”以笔为媒,墨为韵,笔画似挣脱寒冬的枝丫,墨色浓淡如春光流转。侧旁小字如春日絮语,与大字交织,传递出春之灵动与生机;“兼怀”二字以雄强笔力,似青铜雕塑般古朴厚重,线条跌宕如岁月镌刻的痕迹,侧旁小字如诗,与之呼应,展现对多元文化、广阔心境的追求;“羽翼”借雄浑笔力,让笔画似羽翼振翅,墨色浓淡间,既有青铜古朴又含飞扬之姿;“无语”则以苍劲线条积蓄沉默的力量,大小字呼应间,诉说着工业冰冷与人性温度的碰撞交融。
原旭东在创作中,始终以雕塑家的思维处理笔墨,用积墨法营造出青铜器浮雕般的层次,使笔画转折处带有篆刻刀痕,枯笔处显露宣纸纤维的独特质感。正如他所言:“当毛笔成为刻刀,宣纸化为青铜,书法便成了可触摸的时空。”
在“雕·书·刻”三艺联展的露天展场,篆刻艺术散发着独特的魅力。邓克明便在这方寸天地里纵横驰骋、妙笔生花。他捉刀弄石,在印章之上,勾勒出一个充满古韵与新意、承载文化与精神的奇妙世界。
邓克明的篆刻艺术,有着深厚的传统根基。秦汉印的古朴大气,如同一座巍峨的高山,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厚重;明清印的精致细腻,恰似江南的小桥流水,蕴含着无尽的温婉柔情。邓克明深入研习这些传统经典,将其中的精髓融入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巧妙运用大篆、小篆、缪篆等各种篆书字体,在方寸印面之间,展现出丰富多样的变化和独特迷人的韵味。
邓克明对“写意篆刻”的探索更是独具匠心。在宇达青铜文化园露天展场的宏阔展板上,他的白文印大胆留红,大块的空白与密集的线条形成强烈的张力,构建起属于当代的金石美学,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邓克明对刀法的掌控日趋娴熟,作品兼具技巧与神韵。以此次展出的“大风起兮”为例,从刀法上看,线条苍茫古朴,仿佛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摩挲,冲刀、切刀运用得流畅精恰,笔画边缘呈现出自然崩裂的形态,增添了浓郁的金石韵味。在章法布局上,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彼此映衬,却又各自独立、各具风采,让每个字都在红色印面的统摄下,营造出雄浑豪迈的气势,尽显汉风魏骨的篆刻神韵。
他刀下的“大千世界”,线条斑驳苍劲,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深刻印记,在冲切兼用之间,刀痕如同古藤盘曲、老柏皴裂,蕴含着拙朴而强大的张力。留白之处则如太虚之境,包容万象,给人以无限的想象。那朱红的印色,恰似燃烧的文化薪火,在方寸之间铺展开天地的苍茫与辽阔,将“大千世界”的宏阔与深邃,凝练成篆刻的独特语言,让人从斑驳的线条里,触摸到艺术与哲思交融的温度,尽显篆刻“方寸藏寰宇”之妙趣。
“学林仰止”这一作品,印面布局打破常规,“学”字上部线条交错纵横,如同复杂的大脑网络,线条似枯藤盘曲、老木横枝,带着岁月摩挲的斑驳质感,仿佛在诉说着对学林高德的追慕之情。文字造型奇崛独特,笔画的粗细变化、断连处理,都蕴含着创作者对“仰止”之意的深刻理解。尤其是“止”字的中画,更是寓意深远,表达了仰之不止的崇敬之情。他将学术殿堂的尊崇与艺术的野性张力巧妙融合,在方寸之间构建起一个既具有古典篆刻韵味,又饱含现代艺术哲思的独特天地。观赏此印,仿佛在仰瞻学林巨擘,感怀文脉传承的厚重与温热,尽显篆刻艺术借石言志、以刀传情的精妙。
为《伯牙抚琴》雕塑而刻的“绝响”,更是别具一格。邓克明先生将线条巧妙地设计为吊架的葫芦,文字造型打破常规,以奇崛之态呈现,笔画的残破处理,增添了古朴沧桑之感。“绝响”二字不再仅仅是简单的符号,而是化作了艺术的载体,传递出一种余韵悠长的意境,彰显了对传统与创新的精妙把握,是篆刻艺术中独具风姿的精彩创作。
邓克明的篆刻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他的作品为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开辟出一片宁静而美好的艺术天地。他用手中的刻刀,在方寸之间,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艺术世界,让我们感受到了篆刻艺术的无穷魅力和深厚内涵。
漫步在“雕·书·刻”三艺联展中,你会发现,艺术不再是玻璃展柜里遥不可及的珍品,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温度。青铜雕塑褪去了博物馆里的高冷气质,在阳光下舒展身姿,与蓝天白云对话;书法的墨香不再困于宣纸之上,化作文创产品上灵动的纹样,悄悄装点着我们的日常;篆刻的印记也打破传统边界,在数字世界里续写新的故事。
这场展览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对话之门。它告诉我们,老祖宗留下的瑰宝,不是只能瞻仰的古董,而是重新焕发生机的鲜活存在。当我们把雕塑的厚重、书法的飘逸、篆刻的精巧融入创新的土壤,传统文化就像一颗生命力旺盛的种子,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破土而出,绽放出意想不到的光彩——正如运城盐湖从“盬”字起源到“退盐还湖”的生态转型,传统艺术也在当代找到了与土地对话的新方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