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源于艺术 融入生活

——当代名家“雕塑·书法·篆刻”艺术展印象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3

雕塑《绿萝莎》、书法《荷叶罗裙》、篆刻《欣欣向荣》

2025年6月26日,由运城市文联、山西宇达集团联合主办的当代名家“雕塑·书法·篆刻”艺术展,在夏县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启幕。

此次展览秉持“三艺融合”理念,将雕塑的立体张力、书法的灵动线条、篆刻的金石韵味熔铸一体,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那么,这样一个艺术展览是如何促成的呢?还得从2024年2月说起。

2024年2月至7月,山西宇达集团在深圳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名家雕塑作品展,轰动了大湾区。

出自刘士铭、盛杨、韩美林、吴为山等当代雕塑大家之手的雕塑作品,因为创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雕塑功底及天马行空的创意,引人遐想、发人深思。

而后,这些雕塑作品迁移回夏县的宇达青铜文化产业园,与该园的其他雕塑作品成为夏都乃至河东一道特别的风景线。

时至9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市书法、篆刻名家原旭东、邓克明参观了宇达的雕塑展。

在枫林尽染的深秋,艺术碰撞出了火花。

两人一商议,决心选定数十件颇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然后通过书法、篆刻两种形式,对雕塑进行另一种解读。

雕塑《孔子》、书法《为政以德》、篆刻《三人行必有我师》

如,刘士铭的雕塑作品《劈山引水》,原旭东写出了“奋斗”二字,邓克明则刻出了印章《力拔山兮气盖世》。盛杨的雕塑作品《孔子》,原旭东写出了“为政以德”四字,邓克明则刻出了印章《三人行必有我师》。刘艺杰的雕塑作品《伯牙抚琴》,原旭东写出了“高山流水”四字,邓克明则刻出了印章《绝响》。

经过半年多的潜心创作,“雕塑·书法·篆刻”艺术展与人们见面了。

巧夺天工的雕塑作品,涵盖了行、隶、草等多种字体的书法作品,融合了大篆、小篆、缪篆等各种篆书的篆刻作品,相得益彰、互融共生,令参观者啧啧称奇。

市诗词学会会长秦晓舟即兴吟道,“拓取宏篇一径扬,雕镌妙旨韵流长。原生笔底龙蛇舞,邓氏刀边篆隶彰。逐梦千秋凝胜境,融情三艺启新航。承文铸魄开明道,共赏清风满画堂”。

“雕塑、书法、篆刻,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这些古老的艺术有机融合、时尚表达,既是对传统的一次深情回望,也是对创新的一次不懈拓展。”市书协主席卫立钧说。

细细品味,人们能够感受到文化传承上的创新:当大师的雕塑以或雄浑、或灵动的姿态,挣脱材料、空间的桎梏,与原旭东先生笔锋下的山河气象、邓克明先生篆刻里的方寸乾坤相遇,艺术的边界被彻底打破。这是一场打破常规的创新突围——雕塑的立体叙事,与书法的墨韵流淌、篆刻的金石铿锵,共同编织出多维的艺术天地。这方天地带给人——视觉的猛烈冲击、情感的强烈震撼、心灵的深度激荡、信仰的无限笃定……

雕塑《墨马》、书法《墨马》、篆刻《奔腾》

细细品味,人们能够感受到艺术创作中的热爱:自古河东多俊采,今朝舞台继风流。原旭东先生深潜书法之海,借古博今,以笔为舟,或行或草,或粗犷或内敛,或奔放豪迈,或闲庭信步,恣意昂扬,在书法的长河中溯古追新,在流动的墨痕里继承发展。邓克明先生根植河东沃土,撷英拾萃,拣灵选秀,深耕篆刻,以刀为语,在与土石为伴的喜悦中打磨细研,在篆刻的天地里雕心刻魂。观其印字,或拙朴、或灵动;视其印材,陶土古朴,白泥典雅,诸石妩媚……力量渗透于厚重,传统与时尚交融。他们热爱不止,创作不息。热爱,是他们的创作密码;热爱,让他们专一而深入;热爱,让他们拾级而向上。

细细品味,人们能够感受到作品展览上的包容:当驻足于雕塑前,触摸线条与空间的张力;当凝视书法时,感受笔墨传递的情绪;当端详篆刻时,解码方寸间的文化精神,艺术便从“阳春白雪”走向“烟火日常”。正如徐悲鸿先生倡导的“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包容,让“雕·书·篆”交流互鉴;包容,让艺术家多元生长;包容,让传统文化找到新的表达;包容,让人们看到了美美与共的艺术大同。

看到这次展览,两人的书友刘鹏斌很是兴奋。他说,原旭东与邓克明的创新、探索精神值得人人学习。此次展览的成功在于,他们考虑到了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相融,又不失书法、篆刻自身的语言特性。

“他们来自农村,十分刻苦努力。经过多年的学习、积累,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这是让人欣喜的。”作为原旭东、邓克明共同的启蒙老师,陈曦希望他们,“不以时尚所惑,不以积习所蔽,不以浮名所累。褪去铅华、回真向实,学以正己、学以用世。”

运城市文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号召文艺工作者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盐湖·盐梦长廊”等重点工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目前,该展览还在持续中。期待通过这场雅俗共赏的艺术盛会,让传统文化走出殿堂、融入生活,让每一位观者在艺术的浸润中,触摸中华文明的温度,汲取精神力量的滋养。更期待以艺术为媒,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河东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现代艺术创新交相辉映,激发全民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记者 景斌 文图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