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白瓷印花盘 宋韵流转的生活美学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7

主角:白瓷印花盘

出生时间:宋代

尺寸:高3.7厘米、口径16.4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出土于盐湖区寺北村的宋代白瓷印花盘,以其敞口、浅腹、矮圈足的造型,内外施透明釉的工艺,以及釉面洁白光泽的特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探宋代物质文化与审美趣味的窗口。当我们的目光落在这件瓷器上时,不仅看到了一件实用器皿,更触摸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脉络——宋代文人雅士追求的生活美学,正通过这些日常用具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件白瓷印花盘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造型的简约与实用性的完美结合。敞口设计便于盛放食物,而矮圈足则保证了器物的稳定性。宋人追求“格物致知”,认为日常用具也应当体现天地之理。北宋思想家程颢曾言:“万物静观皆自得”,这种静观的态度使得宋人对日常生活用品也投以审美的眼光。白瓷盘的造型去除了所有不必要的装饰,以最简洁的线条满足最实际的功能,恰恰符合宋代文人崇尚的“平淡天真”美学理想。对比唐代瓷器的丰满华丽,宋代瓷器这种内敛含蓄的风格,反映了整个时代审美趣味的转变——从外向张扬转为内向自省。

  其施釉工艺颇具特色。盘身内外遍施透明釉,釉面洁白温润,泛着柔和的光泽。釉层均匀细腻,在光线映照下流转生辉,既展现出宋代制瓷工匠对釉料调配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对白净釉色的审美追求。值得注意的是,盘内底部与圈足刻意不施釉,形成素胎与釉面的鲜明对比。这种“无釉”处理并非工艺疏漏,而是宋代制瓷的典型技法。圈足露胎便于烧制时放置,避免与窑具粘连;盘底露胎则可能与叠烧工艺相关,既能提高窑炉空间利用率,又在不经意间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让器物在规整中多了几分随性与自然。

  从出土位置来看,这件白瓷盘还揭示了宋代瓷器的流通与使用情况。河东地区因盐业而富庶,寺北村可能是当时一个较为繁荣的村落。白瓷作为比青瓷更为普及的日用瓷器在此出现,与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的时代背景相吻合。

  白瓷印花盘所体现的宋代生活美学,对当代生活也有着一定的启示。在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我们被各种过度设计的产品包围,而宋代瓷器展现的却是“少即是多”的智慧。宋代文人懂得在简单中寻找韵味,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却包含了所有的美。这种将日常生活艺术化的态度,正是现代人在忙碌生活中所缺失的。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件白瓷盘时,或许能够学会如何在物质生活中保持审美的敏感。

(记者 韩立)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