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卢沟桥畔的沉思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08

徐信安

我与老伴在大儿子的陪伴下参观游览了渴望已久、举世闻名的卢沟桥。

这天,阳光融融、暖风徐徐。

此时,漫步在雄伟壮丽的卢沟桥上,心绪是起伏奔腾的,也禁不住沉思阵阵……

卢沟桥啊卢沟桥,你在我的心中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你是北京市迄今保护最完整、最古老的一座11孔石连拱桥,始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建成于金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桥长266.5米、宽7.5米,最大的特点是在桥面石雕栏杆上雕刻有281根望柱,而在这些望柱顶端又都雕刻着石狮子。据统计,桥上大小石狮共计501只,且雕刻精美、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或蹲或立、或嬉戏或咆哮,或母子相抱,仿佛在静听流水声,又好像在检阅着过往的车马行人……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民族特色。十三世纪的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曾盛赞卢沟桥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因为其构造科学、别具匠心、“铁柱穿石”,已成为中国古代建桥技术的创举。比如,桥墩前尖后方,迎水面砌成分水尖,并在每个分水尖上安装一根长约26厘米的三角形铁柱,以其锐角迎击冰块保护桥墩,人称“斩龙剑”。再如,桥墩的另一头,形如船尾,水流出券洞即散,以减少压力。

因为你以“卢沟晓月”闻名遐迩,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因为你是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卢沟桥事变”的亲历者、见证者、抗击者,因而,你是一座集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于一身的国之瑰宝,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红色旅游景区,是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一看那脚下的凹凸形石块和长条形花岗岩铺路石及深深的印痕,就会感到你的沧桑厚重。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一看那两边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的石狮子,就会感到你的精美绝伦。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一看那壮观苍劲的华表、碑刻,就会感到你的文化灿烂。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一看那横跨永定河的飞姿,就会感到你的伟岸挺拔。

……

卢沟桥啊、卢沟桥,你在我的心中是一座风光美丽的桥。因为你这里有“卢沟晓月”,闻名海内外。在你的东头,有一个高大的碑亭引人入胜。矗立在碑亭里的《卢沟晓月》碑,更是引人注目。一是其碑加莲花座,高4.52米,宽1.27米,厚0.84米,下方须弥座雕满纹饰,碑心两侧及四边均为浮雕龙纹图案,满身雕刻有云、龙、花叶、莲瓣等图案,上冠圆形宝鼎;二是此碑“卢沟晓月”四字为清乾隆御笔,碑的背面刻有乾隆御制的《卢沟晓月》诗。

茅店寒鸡咿喔鸣,曙光斜汉欲参横。半钩留照三秋淡,一蝀分波夹镜明。入定衲憎心共印,怀程客子意犹惊。迩来每踏沟西道,触景那忘黯尔情。

全诗的意思是:投宿于卢沟桥一带的客店,寒夜里鸡咿咿叫起,破晓的阳光斜照着天将要亮了。一弯残月高挂在秋季的晨空,一座长桥横卧于平静的水面。此时佛徒正在屏息尘念,刻苦修行,而急于赶路的旅人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未免有些惊悸。近来每走上卢沟桥西之路,瞻拜皇考的陵寝,不禁黯然神伤。

这首诗作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为组诗《燕山八景诗叠旧作韵》之一。具体讲,它是乾隆于是年八月奉皇太后谒泰陵,出京西卢沟桥时而作。

从乾隆的诗作中,就可以感觉到其淡淡数笔,便勾勒出了当时卢沟桥的独特境界——河水如镜,秋月如钩;人在旅途,触景生情。也就是天、地、人、情,融于一片月色之中的美丽之景。

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说,“卢沟晓月”指的是古代北京丰台区卢沟桥在黎明时的月亮景象。即每当秋夜黎明时分,月亮西沉、流水无声、桥影朦胧,此时月色倒映在水中,景象明媚皎洁,形成了一幅清秋晓月图。据说,这一景致在金代已有之。故,古代诸多文人墨客都曾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动人诗篇。比如,元代诗人尹廷高曾赋诗《卢沟晓月》。可见“卢沟晓月”的美景在元代就已驰名天下。又如,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曾赋诗《卢沟晓月》。再如,清代诗人王鸣盛曾赋诗《卢沟桥》,等等。

我漫步在卢沟桥上,还憧憬着“卢沟晓月”的美好未来。

听介绍,近些年来由于北京水资源匮乏,“卢沟晓月”的美景因晓月湖干涸消失近20年。2000年,政府曾尝试恢复晓月湖水面,但因缺水而未能成功。2008年5月份,丰台区政府启动了永定河蓄水工程,其中包括恢复晓月湖水面。这次恢复采用的是南水北调工程中用来冲洗管道的废弃水,从2008年7月1日开始注入晓月湖中。7月20日,随着注水的成功,“卢沟晓月”的奇观终得以再现。而今,游客可以在卢沟桥上夜眺中秋圆月了,可以放飞孔明灯了,可以享受独特的赏月体验了。

事实告诉我们,“卢沟晓月”不仅是一个自然美景,而且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非常重视它的生态恢复工作。当我漫步在卢沟桥上,从东走到西,从西走到东,看到卢沟桥两边河道内机器轰鸣、热火朝天的疏浚工程场面时,非常激动。我想,用不了多久,“卢沟晓月”的美景定会更加亮丽。

卢沟桥啊卢沟桥,你在我的心中是一座光荣的、英雄的桥!1937年7月7日晚,驻屯北平南郊的日军以军事演习中一名士兵失踪为由,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的无理要求,遭到了中国军队的严厉拒绝。当早有准备的日军悍然炮击我军防地时,我驻卢沟桥和宛平城的守军则奋起抵抗。

“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蓄意制造的震惊中外的大事变。

“七七事变”的发生,标志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也标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即全国抗战的开始。中国的全民族抗战,开辟了世界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远望着至今仍保留有当年日军炮击弹痕的宛平城墙,我不由得想为你——卢沟桥把赞歌唱:卢沟桥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见证,而且是一座面对日军敢亮剑、象征中华民族精神的英雄之桥!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不由得让人回想起中国人民长达14年、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抗战岁月: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这一事变标志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从1931年9月20日至1932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先后发布了10多份文件,号召全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从此时起,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就顽强地、至死不渝地战斗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之中。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国主义于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中国军队英勇抵抗。

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草拟了《中国苏维埃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八一宣言)。10月1日,宣言在巴黎《救国报》正式发表,主张停止内战,组织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对日作战。

1935年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爆发,北平学生游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华北自治”“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等口号。它标志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经过谈判,迫使蒋介石作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的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抗日的前提下,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大势。

“七七事变”发生后的第二天,1937年7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明确指出:“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并号召全国人民用“武装保卫平津,保卫华北!不让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寸土!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抵抗日寇的新进攻!驱逐日寇出中国!”

从此,全民族的抗日烽火,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熊熊燃烧起来。

1937年7月14日,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军做好开赴抗日前线的准备。

1937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确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在洛川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1937年8月底,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与国民党军配合作战。1938年2月,新四军开赴华中前线。

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爆发。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1937年9月22日,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937年9月25日,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取得平型关大捷。这一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胜利信心。

1937年10月至11月,八路军配合国民党军队进行忻口战役,相继取得雁门关伏击战、夜袭阳明堡日军机场等胜利。

1937年12月1日至1937年12月13日为南京保卫战。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多万同胞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慨,人们纷纷参军参战。

1938年1月至5月为徐州会战。1938年3月16日至4月15日的台儿庄战役,是中国军队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最重大的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坚定了抵抗意志。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毛泽东同志发表《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战略总方针和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以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

1938年6月11日至10月27日,武汉保卫战。这是抗日战争防御阶段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战略方针彻底破灭。广州、武汉失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1938年10月至1943年间,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是最艰苦最艰难最残酷的阶段。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在敌后战场抗击着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敌后战场逐渐成为全国的主战场,为坚持持久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史称“百团大战”。此次战役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牵制了日军的兵力,推迟了日军“南进”的时间,支持了正面战场作战,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增强了全国人民抗战的胜利信心。

1941年1月上旬,国民党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使新四军大部壮烈牺牲或被俘,军长叶挺被扣押,副军长项英遇害,从而导致国共两党关系进一步恶化,成了抗战期间国内政治局势的转折点。但中国共产党采取军事上严守自卫,政治上坚决反击的方针,迅速重建了新四军军部。新四军为华中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9年9月至1942年1月的长沙会战,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粉碎了日本消灭中国军队主力和“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

1944年4月17日至12月10日间,日军对河南、湖南和广西等地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豫湘桂会战中,国民党军队惨败,致使大片国土沦陷。1944年5月11日,在豫湘桂战场国民党军队大溃败的情况下,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在河南地区组织抗日游击队和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7月至10月,八路军、新四军先后建立和扩大豫东、豫中、豫西等抗日根据地,恢复豫皖苏抗日根据地,加强了华中与华北、陕北战略区的联系。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方向。

1945年4月9日至6月7日为湘西会战。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战,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胜利。

与此同时,国际形势也发生了变化,美英苏等国相继参战,共同对抗法西斯势力,促使了日本的投降。

1945年8月9日,毛主席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抗日力量对日军发动大规模反攻。10日至11日,朱德总司令连续发布关于受降和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从8月11日到9月2日,收复县以上城市150座。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

1945年9月3日,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日。

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和难以估量的沉重代价。据不完全统计,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伤亡总人数在3500万以上;按1937年的比值折算,中国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达5000多亿美元。

14年的抗日战争,“全体中华儿女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社会动员之广泛,民族觉醒之深刻,战斗意志之顽强,必胜信念之坚定,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等殉国将领,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国民党军‘八百壮士’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千千万万抗日将士的杰出代表。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

14年的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共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各种枪支69.4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至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共党员发展到120多万人;人民军队发展到132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领导建立的抗日根据地有19块,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人口近1亿,为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抗日战争中,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仗,特别是抗战初期的一些战役。这些战役战斗,都是中国军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见证。这些战役战斗,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14年的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对世界文明进步也同样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4年的抗战史告诉我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

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今天,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都是明媚的春光,到处都是和平的阳光,到处都是青春的力量,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变化,到处都是捷报凯歌的传唱……然而,“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

今天漫步在卢沟桥上,回忆14年的抗战史,目的就是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牢记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心中有党,浑身有力量。”我们党已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现在又领导中国人民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这一新的征程路上,我们一定要矢志不渝、紧跟党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扬伟大抗战精神,为运城的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出力流汗、再立新功,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奉献热血、增光添彩!

时间离我们越远,历史越清晰。卢沟桥啊卢沟桥,2025年就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我们坚信:卢沟桥的历史会更加灿烂,“卢沟晓月”美景会更加迷人,英雄之桥的形象会更加高大!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