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关公信俗的传播形态与文化意义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8

电子报刊

▲纪念关帝诞辰1865周年暨常平第十一届庙会活动现场记者 朱超逸丁 摄

王西兰

关公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关公信俗。关公信俗是人们信奉和祭祀关公的民间习俗。

纵观历史,关公被尊奉为最高级别的神祇,是民间、朝廷、宗教对他道德精神的共同认定。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重视道德的民族,关公就是人民必然选择的崇拜对象。

关公庙貌遍天下,九州无处不焚香。关公信俗的广泛普及,由来已久。

关公信俗成为千百年来文化传播的重要内容,成为一种存在于全社会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在中国人民的生活领域和精神领域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关公信俗现象,是长期的社会意识的产物,是我们民族精神的产物,是大众群体是非判断和人心向背的产物。

关公信俗——对关公的崇拜和信仰,本来就是从民间兴起的。经过三教共奉与朝廷褒封,关公崇拜和信仰更加广泛普及,形成了涵盖领域广阔、传播形式多样的民间习俗。它是一种能够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核心价值、影响人们现实生活的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

信义文化

关公忠义精神和诚信品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万千民众的道德标尺。向往道德精神和高贵品格,向往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是人们进入文明社会后的精神追求。关公对国家以忠诚,对人民以仁爱,对友朋以信义,对敌人以勇敢,这些品格和精神,以及重承诺、守信用、扶助弱小、坦诚待人、见义勇为、坚持正义等优良品质和德行,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仍旧是我们的道德楷模和人格示范,是人们在生活中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尺。所有这些,大多表现在重要人物的家国情怀上,表现在他们对于重大事件的立场选择上。

而芸芸众生,在他们平日的生活中,对关公精神品格的向往和传承,主要表现在诚信和义气。

诚信和义气,即人们世俗生活中的信义文化。这是关公信俗的主要价值取向,是人们共同的民间意识形态。普通民众在生活中会以关公的信义精神为道德标尺,来要求自己,也衡量与评判别人。做事要讲诚信,处人要讲义气,这是普通中国人的道德底线。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要求自己也要求别人:要像关公那样做人,不能做背信弃义的小人;要像关公那样处事,不能做忘恩负义的坏事。背信弃义和忘恩负义,是人们最为不齿的事。

只要遇见失信的事,遇见不义的人,人们很自然地认为这是关公精神层面所不允许的。民众中普遍存在的这种敬畏感,是关公信俗、信义文化的潜移默化,是保证民间道德行为的一种信仰力量。通过关公信俗,耳濡目染,人们会把信义品格一代代传承下去。

庙貌文化

庙即神庙建筑,貌即神龛塑。

关公祠庙遍天下,庙貌文化就成为关公信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关公逝世后,随着朝廷、宗教和民间对关公的崇拜愈演愈烈,与关公一生经历相关的地方,一座座关公祠庙拔地而起。到了宋代,民众对关公的崇拜不断升温,各地兴建起更多的关公祠庙,形制和规模不断演变。

而到了元朝,关公祠庙“遍及各州府县城和民间村落。关公英灵义烈遍天下,故所在庙祀……燕赵荆楚为尤笃。郡国州县,乡邑闾井尽皆有庙”(元,郝经,《顺天府重建义勇武安王庙记》),“故前将军汉寿亭侯关公之祠庙遍天下,祠庙几与学宫、浮屠等”(明,王世贞,《太仓州修庙记》)。

北至巍巍白山、长长黑水,南到茫茫大海、丛丛椰林;西起大漠戈壁、雪域边陲,东到万里海疆、祖国宝岛,祖国广袤的疆土上,关帝的寺庙无处不在。具体的数目当然已经很难统计,但数以万计、庙貌遍天下是绝不夸张的。

关公庙貌规制的级别也极高,清朝皇宫里就建有关庙,是皇帝后妃祭祀的宫廷庙宇。正阳门关庙,是国家正式举行祭祀关公大典的地方。关公家乡的解州关帝祖庙,建筑规制都是帝王级别,前朝后寝,皇宫规格。关公的塑像,冕旒龙袍,装束印绶、銮驾仪仗,都是帝王规制。

关公庙貌文化源远流长,庙宇的规格、形制、规模、配置,具有相当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特征,也表现和推动了各个时代的建筑艺术,包括塑像、匾额、楹联、壁画、舞台、雕饰等文化内容。直到现在仍然方兴未艾,各地新的关帝庙仍然不断出现。

祭祀文化

祭祀关公起始于民间。关公刚逝世,荆州地方军民随即开始了对关公的祭祀。随着南朝时期佛家和北宋时期道家的推动,民间祭祀形成了民俗习惯,而且广泛普及。

而随着唐代朝廷将关公列为武圣的陪祀,关公祭祀正式进入皇家祭祀序列,随后宋封王、明封大帝,而神而圣,关公祭祀形成官方祀典和民间祭祀两种形式,具有高规格和普遍性两种特征。元、明、清历代朝廷都确定了关公的“国家神”地位,祭颂关公成为一种国家仪式,朝廷和地方各级官府按照朝廷颁布的统一时间(主要是“春祭”与“秋祭”)和祀典仪式,进行祭祀活动。主祭、随祭、祭品、颂文、焚香、奏乐等,都有隆重而严格的规范和统一定制。

在民间,关公祭祀主要有“节祭”和“常祭”两种形态。“节祭”主要是关公诞辰、受封、忌日,“常祭”为民众日常的祭祀,逢年过节,春秋四时,都要祭拜。

而各行各业,商贾会馆、梨园剧社、酒肆旅店,都视关公为本行业的“保护神”,晨昏都要祭拜。行业祭祀直到现在仍然经久不衰,我们仍可以在商店、酒店看到敬奉的关公像,南方沿海省份和港澳台地区,祭拜关公活动更是普遍。

庙会文化

集市原本是乡间村镇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俗称“会”(也有叫“墟”“场”等),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贸易组织形式。后来也经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关公祀庙和祭祀活动普及到古镇村落,定时的祭祀仪式吸引了更多祭拜关公的人们,贸易集市和祭祀活动高度契合,过去单纯的贸易场所和形式与严肃的祭祀活动结合在一起,参与民众越来越广泛,祭祀活动形式渐渐民间化。这种在建有关公祀庙的集镇进行的贸易集市(会)商品交易,就称作“庙会”。

庙会的主要特点是,除了商品贸易外,又增加了多种形式的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更加民间化、娱乐化,诸如秧歌、龙灯、舞狮、高跷、旱船、锣鼓、演戏等,名义上是娱神,实际上更是娱人,成了当地非常热闹的文化盛事。文化生活贫乏的群众以此丰富了文化需求,参与庙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庙会的规模就越来越大,庙会的文化活动也越来越丰富。庙会成了满足民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成为各地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形成了以关公文化为内容的庙会文化。

庙会活动参与的人们越来越多,提供人们餐饮、休憩等各行各业应运而生,各地的客商也来参与交流,商贸交易更加活跃,对当地的经济繁荣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庙会文化就越来越活跃,越来越普遍。人们在庙会上祭祀关公,进行敬拜的同时,也欣赏了平日不常见到的社火热闹,品尝了平日不常吃到的地方名吃,是平淡生活的一种享受。在集市上,人们还能进行一些物资贸易商品交流,购置生产生活所需,可以说是普通百姓物质文化生活的重大节日。

无论餐饮供应贸易交流,还是社火热闹,享受其间的人们,不会忘记在集镇的某一处,有一座庄严的庙宇,庙里的神龛里有一位红脸长髯的神祇。人们因他而来。因为他,才有了庙宇,才有了祭祀活动,才有了庙会,才有了庙会文化。

戏曲文化

高台教化是一种思想灌输和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关公戏曲对于关公文化的流传和普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古代乃至近代,人们对历史知识的汲取,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戏曲是最普遍的接受形式。中国戏曲形成很早,真正成熟起自元代,元杂剧、昆曲、梆子直至京剧,戏曲发展达到顶峰。值得注意的是,以关公故事为扮演内容的剧目,一直伴随着戏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关公题材的剧目已经是一种艺术种类,称作关公戏;也有了专应关公的艺术行当,称作“红生”;历代还涌现出许多擅演关公戏的著名艺术家。大量关公戏剧目,从《关公出世》到《麦城升天》,演尽了关公一生的经历,据统计保留剧目就达36本之多。

经过历代戏曲艺术家的努力探索和不断实践,关公的舞台形象就有了定型:红脸,长髯,头戴绿色夫子盔;身着绿蟒,掩甲;提红色马鞭;执青龙偃月刀;出场一般配马童,大纛,书斗大的一个“关”字;右有关平,为白面将军,佩剑;左有周仓,化妆为特殊怪异形貌,执铜锤,多数时间为关公扛刀。扮演关公也有许多艺术程式和表演规范,持刀、按剑、捋须、撩蟒、坐相、站势、唱腔、道白,都有极严格的要求,威而不猛,稳而不温,勇而不火,庄而不僵,要表现出关公的威武与庄严。舞台上的关公,把关公精神传递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除京剧外,其他剧种如汉剧、川剧、豫剧、湘剧、昆曲、秦腔等,还有家乡剧种蒲剧,都有大量的关公戏和一些擅演关公戏的艺术家。他们的共同努力,发展繁荣了关公戏曲文化,使关公戏曲成为关公文化的重要载体。

会馆文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形成,贸易活动不断繁荣,交通便利、集贸活跃的商埠集中了各地的商人,他们从各自家乡的熟人社会,来到商埠这个陌生人社会。为了壮大力量、广结人脉,同时为了造就诚信公平的营商环境,一种以同乡为基础的经营联合体开始形成,继而就产生了作为洽谈生意、以商会友的场所——会馆。特别是晋商兴起,山西商人的贸易、票号遍布全国,商人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用山西英雄关公的普遍感召力,凝聚同行、共守诚信、规范交易,各商号往往要集资建立会馆,作为议事聚集场所。会馆中多有关公祀庙和戏台,祭祀关公和演出关公戏,既是消解乡愁的娱乐,又是团结同道的聚会。祭祀关公和演出关公戏,是晋商会馆及各处会馆共同的文化活动。关公文化以会馆形式促进了商贸的发展,会馆文化又传播了关公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除此,还有楹联、绘画等艺术形式,都反映了大量的关公信俗文化内容,也都是关公信俗文化的重要形式。

2008年,关公信俗文化由运城市申报,并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公信俗经过长时间的广泛普及,深入人心。

历朝历代都流传着关公护国佑民的事迹。这些事迹正史有记载,历代文人著写的野史杂闻中记载得更多。关公神祇的职能十分广泛:司命禄,佑科举,治病除灾,驱邪避恶,巡察冥司,招财进宝,保护商贾等。在百姓心中,关公是“万能的”。越来越多的人崇敬他,因为他的高强武艺、他的仁爱情怀、他的忠诚护民、他的义气磊落、他的扶弱济困,不分地位,不分地域,不分行业,不分民族……

关公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人,是忠义、诚信、仁爱、勇敢精神的代表。中国人民崇尚忠义仁勇,在历史上寻找到这一位具备道德理想的人物作为范本和楷模。关公就是这样的人物,人们的目光锁定到关公身上,就是选择他作为自己尊崇的偶像。这是中国人理智而真诚的选择,是民心所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