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关公忠义文化生成与传承漫议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7

李云峰

一年一度的关公诞辰祀典(农历六月二十四)即将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我们一同探究关公文化的由来、内涵与趋势。

关公忠义文化的根基,在山西省运城市,也是运城市文旅融合发展系列主题文化节当中的醒目招牌。2025年7月9日,市委书记储祥好主持召开市委专题会议上强调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特别是考察运城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牢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深挖关公故里文化富矿,统筹做好保护传承、研究阐释、宣传普及、文商融合、传播交流等工作,全面叫响做实擦亮关公文化金字招牌,为运城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动能。”关公文化旅游节,自1990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5届,参与活动的嘉宾,来自国内海外、五湖四海。从历届关公文化旅游节的交流活动盛况中,可以感知关公忠义文化千秋不辍、历久弥新的勃勃生机。

关帝祖庙,坐落在中心城区西南约40里的盐湖区解州镇,南面是峥嵘耸翠的中条山,北接银镶玉砌的西塬湖(硝池滩),总面积1.8万余平方米,主要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主庙,其中主庙又分前后两大院落,前部为庙堂大殿,后部为寝宫,庙貌宏敞,堂皇富丽。这种布局,在全国所有关帝庙中实属罕见。早在明代时,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的汤沐在拜谒关帝祖庙后,发出“四海只今多庙貌,英灵还属旧河东”(见《谒关帝庙》)这样的赞吟。

关圣帝君,来历与其他影响力广泛的神祇迥然不同,诚可谓千古无双。民间敬奉的神明,不是天神地祇,就是民族始祖。前者源自远古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演化成后世的众多神仙;后者则是口碑相传的,对筚路蓝缕、薪火相继开创中华民族文明历史先祖的追慕、崇敬与纪念性的神化形象。而关圣帝君,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历史人物。古代因功封神的历史人物不在少数,但是为什么偏偏只有关羽身后获得如此显赫声名?理由很简单,就是关公文化的核心内涵——忠义精神。

关羽的忠义精神,源自他生前对忠义品行的践行垂范。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所载,关羽自河东解梁亡命河北涿郡,结识胸怀救世抱负的刘备和张飞。刘备待他与张飞“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自此二人便忠心耿耿,“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这是三人忠义之始。而后曹操东征刘备,挟归关羽,壮其为人,“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关羽却对试探的张辽表明心志:“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当关羽斩杀颜良解白马之围,被曹操表封为“汉寿亭侯”之际,获知刘备下落,遂“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为《三国志》作注的裴松之这样言明曹操对关羽敬重的态度:“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英雄豪杰惺惺相惜,也进一步推升了关羽的忠义品格。随后关羽追随刘备经历艰难困苦、辗转腾挪,并独当一面于荆州前线,北攻中原,威震华夏。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关公基金会学术委员田福生刊于《关帝庙》内刊的《义薄云天关云长》中,还记述了这一时期一则体现关羽忠义不二品质的故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率军包围曹仁,渔民献上象征皇权的“灵光彻天”玉玺,关羽当即献给刘备。直至遭孙权与曹操合谋算计,樊城不取,败走麦城,拒降遭虏,从容就义,从道德人格上完成了关羽忠义精神的升华。

再结合文学作品《三国演义》,还有后世《解梁关帝志》以及民间诸多传说故事等对关羽生平事迹的丰富,可以得知关羽出生于东汉桓帝延熹三年(160年),少时喜读《左氏春秋传》,传为铁匠出身,早年在家乡解梁城因路遇不平、见义勇为,打死恶霸熊员外被迫逃离家乡。这一义举被后人广为传颂。而后他亡命河北,和不打不相识的张飞、招兵买马的刘备“桃园三结义”,立志救国家于危难,成为千百年来人民群众推崇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榜样。刘备兵败逃走,关羽为保皇嫂安危,以降汉不降曹的不屈姿态暂归附曹操。虽然得到看重,封赏不断,但是一旦闻知刘备音讯,他当即封金挂印、挑袍灞桥、绝尘而去,并历经过五关斩六将的生死坎坷,终与刘备、张飞重逢古城,其忠义不二的形象,感人至深。再加上经过文学艺术加工、更加生动感人的兵败被俘、忠贞不二、大义归天等悲壮情节,进一步凝聚确立了后世关公精神的忠义核心。

忠义精神让关羽享誉身后,口碑相传于民间:隋时,盛传荆州玉泉寺显现关羽灵迹;唐时,关公显圣的传说流布更广;五代时,各地已盛行关羽像(见《益州名画录》);北宋时,京城与地方勾栏瓦舍“说三国”中的关羽人物,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里关羽关云长艺术典型的雏形……

也正是在民众对关羽忠义精神自发信仰的大背景下,帝王往往选择顺应民意,借助民众与士大夫热捧的忠义精神化身——关羽形象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教化臣民。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命张天师请来已成为道界神人的关羽破蚩尤,以化解河东盐池歉收之困,维护赵家王朝选择推崇人文始祖黄帝的权威性,由此实现了关羽与宗教、神权的合体。在科学昌明的今天,可能觉得有点荒唐,但是在神道设教的旧时代,并不奇怪。宋徽宗时,由“忠惠公”到“武安王”再到“义勇武安王”,不断提升关羽的敕封规格,并开启敕命修建关庙之风,把关羽忠义精神崇拜由民间升格到官方主导的高度,由此开始了由朝廷神化关羽的非凡历程——元文宗敕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明神宗敕封关羽为“协天护国忠义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清世祖敕封关羽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清圣祖亲临解州关帝庙拜灵题匾,拨款重新修缮毁于大火的大部关帝庙建筑;清德宗作出了最后多达26个字的敕封“忠义神武灵佑仁勇显威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可谓登峰造极。可以说,关公文化植根于儒家,升华于佛家,鼎盛于道家,认可于皇家,推广于大家,故而企及“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共尊的神圣地位。

与敕封同步提升的,是对关羽祭祀规格的不断提升。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改关羽自唐德宗以来的配享身份为专祀主位,每年五月十三日,皇帝派遣朝廷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官前往关庙祭祀。沿袭明朝崇祀制度的清朝,至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重新颁定直隶各省祭祀关帝的制度,京师增加春秋二祭,变原来的一年一大祭为一年三大祭,关帝祀典礼仪规格达到极盛,关羽由此完成了“由侯而王,由王而帝,由帝而圣,由圣而天”的成神之路。

随着关羽的地位和社会影响力超乎寻常的提升,清代后期,全国出现了村村皆有关帝庙的空前盛况。庙宇是集造型、建筑、雕塑、美术、楹联、牌匾、碑文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形态,封建社会统治者修建关帝庙的用意,就是要让关羽也像孔子那样,成为人们敬奉、学习的榜样。

从此,关羽除了“关帝”“关圣帝君”的神号,老百姓也以称呼送子娘娘、土地爷的亲和口吻,称呼他为“关老爷”;文人学子则依照志书文献和文艺作品里的称谓习惯,约定俗成地敬称他为“关公”。

回顾过往,关公身上体现出来的忠义精神有两大特色:一是忠于朝廷与忠于刘备的高度统一,二是心志忠诚的坚贞不二。所以历代皇帝在对关羽的20多次敕封中,“忠义”二字至少有8处。其中清世祖顺治和清德宗光绪都把“忠义”置于封号首位。就连东吴孙权,也曾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二月,追赠关公为“忠义侯”。无独有偶,清高宗亦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特意颁诏:“所有《三国志》内关帝封谥,应改为‘忠义’。”

解州关帝祖庙第一道牌楼式的端门上方,一边是“精忠贯日”,一边是“大义参天”,“忠义精神”题旨明确。辛亥元老于右任先生以一副对联对其进行了生动诠释:“忠义二字团结了中华儿女;春秋一书代表着民族精神。”

如今,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由运城学人提出的“关公文化”理念,经过孟海生、杨明珠、柴继光、王西兰等一大批关公文化专家学者几十年接力,并以《人·神·圣关公》《武圣关羽》《不朽关公》《世纪之问与时代回答——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敬奉关公》等丰富著述,把具有上千年丰厚积淀的关公文化研究推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层次、新高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许多关注和研究关公文化现象的学者和作家笔下,既认可仍弘道神坛作为精神信仰的关圣帝君,也欣赏被呈现在戏曲舞台、文艺作品、美术绘画以及民俗工艺美术表现形态当中的关公形象,一并作为自己研究探讨的对象,诉诸笔端,经营成文,著述成书,汇聚成一个蓬勃活跃的关公文化发展形态。而这个活态的关公文化可以提炼凝聚起来的题旨与意义,那就是值得继承、吸纳、学习、发展的关公道德品格与精神内涵——忠、义、仁、勇,其对国以忠诚、待人以信义、处世以仁爱、作战以英勇的核心要义,便是“忠义精神”。既然关公被历代视为“忠义之神”,关公精神被称为“忠义精神”,那么关公文化自然也就可以称为“忠义文化”。而且从关公文化发展脉络来看,关公文化早已超越时空、超越民族、超越国度、超越地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具现实性与未来性。那么应该如何认知、辨析作为民族信仰的关公忠义文化,并与时俱进地予以全新诠释、弘扬光大?

古往今来,君子形象是以道德理想为目标的人格表率,是德行高洁的象征。关公作为君子人格的典范、大丈夫风范的标杆,其忠义精神、神武气概,一直被重品德重修为的华夏子孙所崇尚、膜拜,展现其人格之美的各类作品因而流传千古,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忠义气节、砥砺人格、奋发图强的力量源泉。现在,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营养,关公忠义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髓。

所以,要去粗取细、去伪存真,摒弃封建时代愚忠桎梏等糟粕,弘扬关公践行春秋大义的气概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英雄本色,倡导忠诚担当、正直守信、仁爱互助、济困扶危、见义勇为等优良品质。通过挖掘关公文化的忠义特质和时代价值,并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社会良好风尚,更加注重弘扬关公文化的道德伦理内涵,倡导“以义制利”的正确“义利观”,在全社会再塑“重诺守信”的商业伦理;更加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年轻人当中的传承,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接受关公文化,进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进入新时代,不能只从理念上理解和宣传关公的“忠义精神”,而要把挖掘出来的关公忠义精神,切实践行于为实现中国梦而付出的努力中。

首先,关公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土壤,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海内外华人聚居的区域,大多遗存或新建有关帝庙,人们把崇敬关公忠义精神作为凝聚合力、团结共赢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其次,关公文化已被整个中华民族高度认同,对海内外华人华侨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也是联结海峡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再者,关公文化具有世界性的特点,是联结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纽带。所以,以解州关帝祖庙富有成效的工作特色为例,从中感知他们如何以继承、探索、突破、创新的姿态弘扬关公忠义文化精神——

每年坚持举办关帝巡城(农历四月初八)、关帝诞辰祀典(农历六月二十四),和以金秋大祭带动起来的关公文化旅游节三大关公主题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关帝祖庙的三张颇具号召力与权威性的关公文化宣传品牌。

每年关公文化节期间,组织方举办多场次、形式多样的主题论坛和研讨活动,在理论层面不断引申、提升关公文化的认知层次和思想深度,为构架宏大的关公文化体系作出贡献。

应东南沿海福建、台湾等省市关庙单位的邀请,祖庙已经连续数十年组织“关帝巡游”活动,受到当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增强了两岸民众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促进了两岸民众相知、相融、相亲,成为宣传、交流关公忠义文化,为两岸和平统一贡献力量的亮丽品牌。

与各地关庙建立密切交流、学习互动的联系机制,授牌关公文化宣传基地,促进关公文化发展;还应邀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参加当地的关帝庙文化交流活动,有序推进关公文化国际化的进程。

与台湾漫画大家蔡志忠合作,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创作拍摄动画电影《武圣关公》;与国家、省、市文艺团体合作,创作演出《忠义千秋》《关公颂》等文艺剧目和交响乐作品,都达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发挥庙藏优势,举办“忠义神武——解州关帝庙藏历代关公文物珍品特展”,并应邀安排外出巡展,达到良好的宣传展示效果。

组织专家团队,开启系统编纂《解州关帝庙志》的浩大工程,这是关帝祖庙迄今为止第一次系统搜集、整理、研究、编撰、出版完整的庙志,将会从史料层面为弘扬关公文化提供最为有力的支持。截至目前,已经出版《碑刻题记卷》上下册、《器物题铭卷》上下册和《楹联牌匾卷》。

创办以关公文化为主题的季刊《关帝庙》,至今已编辑出版14年,始终坚持“联谊天下关庙,团结全球信众,弘扬关公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办刊宗旨,已经成为与海内外兄弟关庙联系的纽带和宣传交流的平台……

作为拥有最丰厚关公忠义文化资源的运城人,我们应该通过生动具象化的场景呈现、富有建设性与理论高度的文本著述,推动关公忠义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彰显文化自信,更好地服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信伴随着关公文化在海内外持续升温与兴盛,以及党和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全国各地包括海外华人具有崇敬关公忠义精神、人格品德优秀的群体汇聚壮大,全社会必将进一步迸发出无穷尽的精神力量与推广动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