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谚语说“大暑”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4

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的第六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尾声。“暑”意为炎热,而“大暑”则代表了炎热达到极致的状态。

古人智慧卓越,比如这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大暑”换成大白话就是“大大的暑天”,贴切又形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注:“大暑,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明确解释了大暑处于农历六月中旬,且是炎热程度更甚的阶段。三伏天还与大暑关联:《史记·秦纪六》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唐人张守节曰:“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史记》还有“伏者,隐伏避盛夏也”的记载,古人所说的“三伏天”中的“中伏”通常对应大暑这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所以古往今来形成并流传下来许多与大暑有关的谚语,既有农业生产的内容,又有物候天气和养生方面的,可以说反映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丰富的生活智慧。

现选取部分与大暑有关的谚语予以简单解读,让读者感知大暑生活和文化意义上的清幽雅韵。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

中华文明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农耕文明史,二十四节气也主要是为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制定的,所以有关农业的谚语很多。有收获播种内容的,如“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大暑后插秧,立冬谷满仓”;“大暑前,小暑后,两暑之间种绿豆”;“大暑种蔬菜,生活巧安排”;“大暑早,处暑迟,三秋荞麦正当时”;“大暑前后,种瓜种豆”;“稻在田里热了笑,人在屋里热了跳”,通过生动对比人在高温下的不适与水稻的茁壮生长,反映高温气候对水稻的促进作用。作为传统农谚,它提醒农民重视气候与农作物的关系,适时进行田间管理,确保水稻增产。“大暑不割禾,一天少一箩”,主要指的是稻作生产区,既指要及时收割早稻,又提醒不能耽误晚稻的插秧播种,等等。

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谚语还有田间管护内容的,蕴含了丰富的经验积累。如“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伏里锄一锄,能加一碗油”;“伏里犁三遍,缸里有白面”;“伏里深耕田,赛过水浇园”;“伏天深耕加一寸,胜过来年加层粪”。

大暑还要做好沤粪、积肥,为农业生产打下更好的基础。比如“大暑到立秋,割草沤肥正时候”;“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伏里草,埋了好”,等等。

另外还有谚语特别提醒大暑天气对农业生产、农作物的影响,如:“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连阴,遍地黄金”,等等。

与物候天气有关的谚语

大暑的气候情况,也深刻影响着物候和天气,对人们的生活也产生着一定的影响,如“大暑大雨,百日见霜”,意思是大暑这天下大雨的话,一百天左右就会见到霜,预示着天气冷得早;“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意思是大暑天如果有秋天的迹象,那么秋天就会热得很厉害;“伏旱不算旱,秋旱减一半”,强调秋季干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比夏季伏旱更严重;“大暑前后,晒死泥鳅”和“大暑到,暑气冒”两句相对易于理解,说的是大暑天炎热的程度。

与保健养生有关的谚语

中医理论认为,大暑时节正值长夏,与脾相应,湿邪易侵,因此养生应重在养心、健脾、祛湿。大暑节气养生,这在谚语中也有反映。

“大暑老鸭胜补药”,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暑热夹湿,常使人脾胃受困,食欲不振。因此需要用饮食来调补,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达到祛暑消疲的目的。鸭肉性凉,为夏季滋补首选肉类。鸭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养胃生津的功效,《名医别录》中称鸭肉为“妙药”和滋补上品。老鸭炖食时可加入莲藕、冬瓜等蔬菜煲汤食用,既可荤素搭配起到营养互补的效果,又能补虚损、消暑滋阳,实为夏日滋补佳品。如加配芡实、薏苡仁同炖汤则滋阳效果更佳,且能健脾化湿、增进食欲。

“小暑大暑无君子”,是指在酷热的天气下,人们可能会因为难以忍受的高温而暂时放下平时的礼仪和约束,变得不那么“君子”了,强调的是穿衣和行为要舒适、合适。

“大暑吃四宝,整夏无烦恼(暑羊、苦瓜、伏姜、伏茶)”,暑羊,指的是暑天的羊肉。伏姜指的是大暑天的生姜,山西、河南等地有晒伏姜的传统,生姜可祛湿驱寒,缓解夏季贪凉引发的肠胃不适。晒伏姜时通常与红糖混合,制成姜茶饮用。伏茶,配方各异,一般情况下指的是由金银花、夏枯草等中草药熬制,有清热解暑、祛湿功效。另外还包括乌龙茶等茶类饮品等。这四种食物均基于传统养生理念,通过食补帮助身体适应高温环境,减少夏季疾病发生。

“大暑大暑,小心中暑”,特别强调要做好降暑。说到防中暑还有谚语“大暑防中暑,荷叶绿豆粥”。“大暑吃荔枝,一年脚不疲”,在大暑这天吃荔枝,据说能让人一整年都腿脚有力、不疲劳。虽然这种说法可能带有一定的民俗色彩,但也反映出荔枝在大暑时节是一种受欢迎的养生食物,荔枝含有丰富的营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

与大暑有关的谚语,有着深厚的岁月积淀和经验积累,同时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蕴含了丰富的智慧和辩证。古人说到大暑有“三候”,一候“腐草为萤”,指陆生萤火虫产卵于枯草上,大暑时卵化而出,所以古人认为萤火虫由腐草变成;二候“土润溽暑”,《说文》记载“溽,湿热也”,反映出盛夏时节高温多雨,泥土湿润,适宜喜温植物生长;三候“大雨时行”,体现大暑时节天气变化无常,常有雷雨,能给农作物提供水分、缓解暑热。

其实呢,在大暑节气人们也有“三候”呀:一候“凉快点”;二候“劳动者苦少点”;三候“风调雨顺,好收成”。说东道西,谚语传承、流传,也是中华文化的强劲生命力和文脉持久的丰盈魅力,品谚语,乐享一份智慧和雅趣,乃大暑节气一大幸事也。

(胡春良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