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清朝夏县籍将军李馪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4

□李恩虎

李馪(pīn),夏县城内东关人,字香宾,号达菴,生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月十五。作为武将,他在康熙在位时立下了赫赫战功,卒于雍正七年八月二十二日,享受七十又三。古人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彼时的他也算高寿了,所谓“仁者寿”。

李馪自幼就以胆大出名,“不晓人间警悸事”,成年后相貌魁梧,豪爽洒脱,胸有大志,且善于骑射。他平素喜欢读先秦七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子)书。他读书注重把握主旨要义,不屑于咬文嚼字,拘泥于字句。

康熙十七年,22岁的李馪登乡荐(由地方荐举参加中央科举考试),康熙三十年登武进士,康熙四十年任贵州大定镇标中营守备。贵州地处边陲,大定镇与苗民聚居地犬牙交错,当地苗民时而叛乱,时而顺服,“时出没为寇灾”,成为长期困扰官府的一个难题。李馪到任后,恩威并施,剿抚并用,一方面广布恩信(广泛传播朝廷恩惠与信任),稳定民心,安抚百姓;另一方面,在乱民发生骚乱哗变时则率兵讨伐,使乱民大败而归。提督夸赞他是有勇有谋的将才。

康熙四十六年,朝廷下诏,让云贵提督保举贤能,李馪作为首推人选,应诏到畅春园觐见皇上,康熙帝考察他的骑射功夫,又垂问他治军方略,李馪对答如流,被康熙帝视为惊世奇才,擢升其为本镇左营游击。

康熙五十四年,李馪升迁为两江督标(督抚所管辖的绿营兵)游击(位列总兵、参将之后的中高级武官)。李馪威名远扬,当地盐枭们听说他走马上任,都心存忌惮,不敢再违法乱纪。李馪认为,为官之道在于顺应时势,合乎民心,官府每出台一项政令,百姓即使身处百里之外的湖山之间也能很快知晓并遵从。

康熙五十八年,皇上钦点李馪为福建桐山营游击。桐山濒临大海,海外大商人经常乘秋收米贱时籴(买进)以获利,丰年时,桐山人纷纷粜粮换取银钱,歉岁则会闹粮荒,民不聊生。李馪自掏腰包,拿出俸金八百余两,购米千余石储藏起来,等到粮食青黄不接时发放给兵民,以解燃眉之急。

康熙五十九年,广东都使司(中央派驻广东的最高军事机构)空缺,兵部开列武进士出身的游击名单,康熙帝一见李馪名字,当即拍板说:非此人不可。于是,他被委任为都指挥使司,正四品衔,职责为统兵、镇守要道、管理户籍及司法等事务。

李馪到任后,督理屯粮,置办器械,尤其擅长审案。生员何之晋与何觉伍因屯田发生争端,连年不决,李馪秉公办案,厘清是非曲直,二人息诉罢讼。李馪任都司三年,有口皆碑,官声颇佳。

某一天,李馪偶感左肱骨不适,隐隐作痛,想到自己已是66岁高龄,便触动了告老还乡的念头。他说:“我草根出身,戎马倥偬二十载,最后做到都司这个位子上,余愿足矣,贪恋爵禄,以至于老眼昏花都不肯告退,我鄙视这种做法。”于是,他就以年老多病为由辞职,“今上御极嘉允之”,雍正帝时已登基,念及李馪勤劳20余年,赐予其纱缎,允许以原品级退休,都察院杨公赠其匾曰:急流勇退。

李馪归隐故里,为人谦和,宅心仁厚,遇到歉收年成,“佃租数百石概不受”,一概免除,颇受当地士民敬重。他整修先人坟墓,悉心教诲儿孙,非公事不入衙门,间或与二三老友携酒游览,徜徉于瑶台和白沙河之间,在故乡过了7年悠闲日子,于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病故。

“自初仕至免官,历五任”,他前后担任5个官职,两次受朝廷诰封(朝廷授予五品以上官员爵位和官衔),起初封“武德将军”,康熙四十二年,又封为“昭勇将军”。

李馪被推恩三代:祖父登庸,字平溪,赠昭勇将军;父春耀,字肖溪,起初赠武德将军,后进阶昭勇将军,为人慷慨仗义,为乡里所推服,生二子:李馪和李馠(早亡);祖母张氏,赠淑人;母亲张氏,初赠宜人,后赠淑人。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福建副将李建功,浙江游击谭跃龙,广东守备刘起学、苏国栋、吴驾趾,都是鞍前马后追随李馪多年的老部下,时常感念李馪的提携之恩,“皆公于卒伍中拔之,以至显达”,闻听李馪去世的消息,他们伤心落泪,悲痛不已,不远千里,派人专程到李馪府上“致吊赙”(往丧家吊唁,并赠送财物以表达哀思)。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