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城市布局的追求

来源:时间:2025-07-16

李令福

在古代,都城建设的布局规模等有相关规制。对古代都城建设影响最大的为《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一是方形城市形态,四边城墙各设三门;二是都城要素对称布设,比如左祖右社;三是“面朝后市”可以理解为朝廷在南、市场在北,存在一个南北向的中轴线。

秦都咸阳初建于渭河以北,秦昭王时扩展到渭南,秦始皇在渭南上林苑兴修阿房宫。《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说秦都咸阳布局是法天的:“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三辅黄图》也说:“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在秦都咸阳的规划中,咸阳宫象征着天上的“紫宫”,即天上的紫微垣。其位处北天中央,北极居其中,众星四布以拱之,也称天极。“紫宫”为天上的昊天大帝所居,对应于地上“天子”居所当然也应如紫宫一样,位于国之中央。而天子所在宫城为禁地,故后来称其为“紫禁城”。

西汉长安城在秦都咸阳渭南宫室及上林苑的基础上修建起来,后来陆续建设了7座具有卫星城性质之陵邑,汉长安城也成为横跨渭河南北的大都市。汉长安城大体以安门大街为中轴线。据考古学者秦建明勘察测量,通过安门大街的中轴线向南延伸至子午谷口,向北延伸至汉高祖长陵两座封土中点、清峪河(也称“清河”)大回转,直至天井岸村天齐祠遗址,总长74千米。这条基线与真子午线的夹角误差仅为±1度,与我国大地原点仅相差2分经度左右。

隋都大兴城平面近方形,单边城墙约9公里,规模巨大;东西南三面城墙均设三门。在城市形态与“旁三门”等方面基本符合《考工记》,同时以南北向朱雀大街为轴线,具有“中轴对称”的布局特点。大兴城由宫城、皇城与外郭城组成,宫城在都城北部正中,东有东宫,西有掖庭宫,如同双翼东西护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是宗庙和军政机构所在地,其中太庙与太社位居东南与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郭城正中为朱雀大街,宽达150米,是当时世界城市中最长的中轴线,又称“天街”。朱雀门东西各有5条街道,沿街的里坊数目东西基本相等。又分别建设有一个商业区,而且位置对称,被称为东市和西市。

隋大兴城的建设与布局还充分利用了原隰相间的自然地形,在高地上布设各类建筑时运用了《周易》“六爻”的理论,显示出特殊的功能分区。城市建设者宇文恺从天然地形中找出6条东西向的高坡,以象征乾卦的“六爻”,并按卦辞来规划城市建置。《周易》乾卦卦辞“九二”为“见龙在田”,象征着“真龙”出现在地上,因此在“九二”高地上布设宫殿,“以当帝王之居”。这就是宫城的设置。“九三”在宫城南,被《周易》认为是“君子终日乾乾”的地方,把政府机关安排在这里,象征着文武百官努力工作。“九五”高地,《周易》认为是“飞龙在天”之区,一般人居住不得。故特意把玄都观和兴善寺安排在这里,作为供奉神圣的场所。这就给现实地形赋予了人文精神,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元明清三朝首都的北京城经过元代开创、明代改建与清朝传承,基本实现了《考工记》的理想设计,为中国古典都城建筑的集大成者。这可从北京中轴线的功能上来直接体现。北京中轴线是指自元大都、明清北京城以来北京城市东西对称布局建筑的对称轴,诸多重要建筑位于此轴线之上或对称布设在轴线两旁。传统轴线南起永定门,向北经过正阳门、天安门、午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神武门、景山最高点万春亭、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串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全长7.86公里。北京城基本以此轴线为中心,形成了东西对称的格局,比如左面为太庙、右面为社稷坛的“左祖右社”。北京传统中轴线对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布设、奥林匹克公园的建设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光明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