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6
董纳 刘君玮
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极为有限。面对蛇类独特的外形、强大的生存能力及神秘莫测的行为方式,人们内心深处萌生出强烈的敬畏与崇拜之情,蛇也因此成为众多氏族、部落尊崇的图腾。据相关研究表明,《山海经》记载中国古代有58个信奉图腾的部落,其中8个以蛇为图腾。这些部落将蛇视为保护神与祖先的象征,深信蛇具备神秘的力量,能够庇佑部落的繁荣昌盛与繁衍不息。
《山海经》中记载,上古神祇多为人首蛇身之态,最为著名的当属女娲。传说女娲人首蛇身,《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郭璞注:“女娲,古神女之帝者,人面蛇身,一日中七十变,其腹化为此神。”据《帝王世纪》记载,其配偶伏羲同样是人首蛇身。除女娲、伏羲外,我们熟知的水神共工及其臣相繇(相柳)也为蛇身,《海外北经》“禹杀相柳”处郭璞注:“共工,人面,蛇身,朱发。”《大荒北经》有:“共工臣名曰相繇,九首蛇身,自环,食于九土。”上古山神烛阴也为蛇身,《海外北经》有“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蛇以多样化的形象存在。女娲与伏羲是半人半蛇的形象,是蛇图腾崇拜的人格化。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伏羲女娲绢画系1963年4月出土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一般认为伏羲所执矩象征地,女娲所执规象征天,用以配合画面上的日月星辰。
除此之外,一些不知名的山神也多为蛇身。《北山经》记载“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缇山。其神皆人面蛇身。”《大荒北经》载:“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海内经》载:“又有朱卷之国,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
一些上古神灵即便自身没有蛇的特质,也多有“珥蛇”“践蛇”“操蛇”或“衔蛇”的特点,如:《大荒东经》中,“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大荒南经》载:“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两青蛇,践两赤蛇,曰不廷胡余。”《大荒北经》载:“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中山经》载:“神于儿居之,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常游于江渊,出入有光。”《大荒北经》载:“又有神衔蛇操蛇,其状虎首人身,四蹄长肘,名曰强良。”“珥蛇”即耳上挂蛇,“践蛇”则是脚下踩着蛇,“操蛇”为手中持蛇,“衔蛇”为口中咬着蛇。蛇与古巫紧密相连,据学者研究,《山海经》中的“珥蛇”“践蛇”等,是各地巫师匠以蛇为媒介,企图获得神秘的力量,达到通灵的效果。
《山海经》中蛇的形象充分体现出当时人们对蛇的高度尊崇,将其与创世、自然力量紧密相连,蛇成为沟通天地、承载人类原始信仰的关键符号。这主要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依赖。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情况下,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充满了未知与危险。蛇的生存能力及冬眠后复苏、蜕皮重生等独特习性,使人类认为它拥有超越自然的神奇力量。
(《北京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