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1
古人坐“骡的”的历史要悠久得多,骡子力量大,性格温和,辛亥革命前,骡车是北方主要交通工具。
“骡的”分官用和民用,官用车轮高,为防止颠覆,车轴更长,俗称“陕西脚”,因骡子多从陕西来。以前只有土路,雨后一片泥泞,容易翻车,所以“骡的”轮子沉重无比,以降低全车重心。
骡车制作精良,尤其在轴的制作上有绝活,跑起来声音悦耳,犹如戏台上的响板,别处的工艺达不到这个水平。此外驾驭“骡的”也需技术,老北京街道都很窄,人车不分流,但两车高速对行,却能保证互不刮蹭,亦不伤人。
北方民用的“骡的”都有“站口”,相当于出租车公司,使用时可以直接向他们租赁。
在古代其他城市,驴车往往更流行,为什么老北京要用“骡的”呢?因为老北京城大,相对繁荣,人们的乘车需求大。驴车速度慢,此外驴的力量不足,乘客一多,便有翻车可能,还常把乘客颠下去。此外,驴的形象猥琐,不如骡子气派。所以北方驴车多用来拉货,即使拉脚,也只面向中下层平民,价格异常便宜。
然而,“骡的”成本高,速度慢,在人力车的竞争下,渐渐失去市场。其实人力车也没繁荣多久,在三轮车、自行车的竞争下,20世纪50年代便销声匿迹。供人乘坐的是车斗、拉货用的是平板,因在生活中用处颇大,被老北京人亲切地称为“板车”。
(《北京志·综合卷·人民生活志》)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