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日报时间:2025-07-09
□田青
二胡,是现今最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一,但从它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件乐器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因为名字里带一个“胡”字。据说从唐朝开始,就有一种类似二胡的乐器叫奚琴,“奚(部)”也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和鲜卑族有关系。《乐书》中记载的奚琴,不是用马尾弓来拉的,而是用竹片,“两弦间以竹片轧之”。到了宋朝,沈括《梦溪笔谈》里有一句:“马尾胡琴随汉车”。“马尾胡琴”就和今天的二胡是一样的了。
在北方,二胡基本上只是各个民间戏剧的伴奏乐器;在南方,除了一般的娱乐,二胡主要是在民间仪式中作为伴奏乐器。近代,二胡的发展与道教关系密切。道教分全真派、正一派。正一派的道士在民间俗称“火居道士”,他们有自己的职业,或是手工艺者,或是农民,在业余时间给民间老百姓做法事、做斋醮,二胡就是民间火居道士手中的乐器。
大名鼎鼎的“瞎子阿炳”华彦钧,其父就是无锡的火居道士,他的道观叫雷尊殿。华彦钧作为雷尊殿的一个小道士,吹拉弹唱无所不能,是一个天生的音乐家。
中国著名的音乐史学家、音乐学家杨荫浏先生也在无锡出生,从小喜欢音乐,小时候曾经跟一个叫颖泉的道士学习中国的民族乐器,后来也跟华彦钧学过琵琶,但由于华彦钧天性比较自由不羁,而杨荫浏的家庭很注重礼教,所以后来就不让杨荫浏再跟他学习了。杨荫浏不但学过民间音乐,跟当时的昆曲大家吴畹卿学过昆曲,同时又跟美国传教士学钢琴、作曲、和声,所以中外兼通。杨先生成为中国音乐史的奠基性作家,他的两卷本《中国古代音乐史稿》,至今仍是所有学习中国音乐史学子的必读书目。 (《长江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