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如何应对洪涝灾害

来源:上海法治报时间:2025-06-30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增加,自然灾害频发,对我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生产造成一定影响。因此,探讨我国古代应对洪涝灾害的丰富经验,及其对现代灾害管理的借鉴意义,非常重要。

灾前预防与准备

古代先民深谙防灾备患、防患于未然的方略。灾前预防与准备,既可以减少社会恐慌和混乱,又可以减少灾害损失,增强社会应对能力,保证抢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古人通过观测天象和水文变化来预测洪涝灾害。他们观察星辰运行、云雨变化,以及河流的水位和流速等,判断灾害是否临近。《吕氏春秋》载,古人将云分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种,通过云的形式对降雨进行占卜。一旦预测到灾害可能发生,预警信息就会通过特定的传递机制迅速传播。比如,明朝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曾总结出一套方法,如果出现险情,要立即悬旗、挂灯、敲锣,发出紧急抢救信号,提醒抢修,并安排群众转移。这一做法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洪水预警中,以便民众及时采取防范措施。

水利工程在防洪排涝中至关重要。都江堰、大运河等,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典范,其“因势利导”的设计理念,开创性地解决了灌溉、运输与防洪排涝难题。其“旱则引灌、涝则疏导”的调节机制,在促进农业灌溉和交通运输发展的同时,也构建起可持续的防洪排涝体系。《王祯农书》载,“沟洫之于田野,可决而决,则无水溢之害;可塞而塞,则无旱干之患”,通过修建堤防、疏浚河道、设置溢洪道等措施,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民众损失显著降低。

古人通过选育抗涝作物与创新耕作技术应对洪涝灾害。《史记·夏本纪》载,“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湿”,说明水稻具有耐涝的特性。《吕氏春秋》《齐民要术》《马首农言》等古代文献详细记载了轮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等耕作措施,以及因地因时耕作的规律、翻耕与免耕相结合的轮耕方式、水田整地排水技术等。此外,古人还积极推广抗涝作物种植技术,如选育耐旱、耐涝的品种等,北魏《齐民要术·种谷篇》中提到:“种谷必杂五谷,以备灾害。”

古代中国注重修建与维护道路、桥梁、堤防等基础设施。早在先秦,中国就已经有了修建堤防以防御洪水的做法,《礼记·月令》载,“循行国邑,周视原野,修利堤防,道达沟渎,开通道路,毋有障塞”,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使交通运输效率大大提高,也使地区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灾时应对与救援

洪涝灾害发生时,政府与民间都迅速行动起来,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应对与救援,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古代政府在灾时应对中发挥核心作用。洪涝灾害一旦发生,政府会立即启动赈灾政策,派遣官员前往灾区进行勘查和评估损失,以及调配物资进行救援。例如,明代万历年间,面对温州府“永嘉、乐清、瑞安沿江亦皆没”的洪涝灾害,朝廷立刻“诏遣吏部主事罗寔等至郡设祭,赈恤被灾人户”。政府还会根据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减免税收、提供贷款等经济支持,帮助灾民重建家园和恢复生产。又如,通过救荒贷赈等方式,对“有田业而以匮乏不能自存”的贫民或流民实施救济。

此外,政府还会组织力量进行抢险救灾,如加固堤防、疏浚河道、转移受灾群众等,以防止灾害进一步扩大。

民间慈善组织与个人也积极参与灾时救援。

在古代,许多地方都设有义仓、善堂等慈善机构,这些机构会在灾害发生时提供粮食、衣物等救援物资给灾民。《唐六典》载:“每有饥馑,则开仓赈给。”同时,许多富商大贾和士大夫也会慷慨解囊,捐资捐物,支持灾区救援工作。

灾后恢复与重建

面对洪涝灾害,古代形成“政府主导、民间补充”的协作救灾机制,既确保救灾效率,又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

为减轻受灾地区财政负担、鼓励灾民积极参与恢复工作,政府往往会实施蠲免赋税的政策,同时,组织官员和专家实地勘查,制定基础设施修复、农业生产恢复和灾民生活改善的系统重建规划。在此过程中,政府注重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参与重建,并提供心理疏导与社会支持,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正常生活。《宋史》载,宋太宗淳化四年河水泛滥,朝廷不仅给罹难者家属提供丧葬用具,而且向澶州、涪州灾民分别发放抚恤金,同时开仓赈济。

在灾后重建中,民间力量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民间组织和乡绅等,通过捐赠物资、募集资金等方式,支持灾区重建。光绪《嘉定县志》载,道光二十九年,嘉定遭遇空前严重的水灾。地方富绅秦溯萱主动倡议动用义仓本钱,发放临时救助金,以抚恤民众。

 (《上海法治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