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悠悠蒲津关 浪涛逐虹桥

来源:中国水利报时间:2025-06-30

□晏洋

永济博物馆历史文化展展出的蒲津渡长卷 记者 刘亚 摄

蒲津关,又叫蒲津渡,古代关名,位于舜帝都城——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东岸,东与《西厢记》故事发生地普救寺相依,西与全国四大名楼之首的鹳雀楼相望,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的交通要冲,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在这儿修造过浮桥。唐初,河东为京畿,蒲州是长安与河东联系的枢纽。开元六年,蒲州被置为中都,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齐名。以长安为中心,西北有丝绸之路,西南有千里栈道,东南有运河水道,唯独东北方向的蒲州交通网因为黄河的缘故还不是非常通畅,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迫切需要,建造规模宏大、质量上乘的蒲津浮桥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蒲津古桥为何要用铁牛做地锚?它为何会选用浮桥,而不是石拱桥或者木梁桥?

古代的冶金技术不如现在发达,铁是当时最先进、性质最稳定的金属建筑材料,可以满足长久需要。之所以浇铸为牛形是极为考究的。《易经》中有:“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为抵御黄河泛滥,铸铁牛卧河边以镇之,包括花园口铁犀(牛)、漯河市沙河铁牛、徐州镇河铁牛都有此寓意,体现了祖先对治理黄河的希冀。

由于黄河泥沙量大,造成黄河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摆动频繁,河水冲击力巨大,建造石拱桥、木梁桥被埋没以及冲毁的可能性较浮桥大,因此蒲州首选更加灵活、适应黄河特点的浮桥。

这座彩虹般的蒲津浮桥,是古代黄河上规模最宏伟、工艺最精良的第一桥。《通典》中记载:“开元十二年,唐玄宗始下群议,命兵部尚书张说主其事,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张说对浮桥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改木桩为铁牛,易笮索为铁链,疏其船间。

在绵延几十公里的蒲州黄河滩边,上百座粗陋的炼铁炉通过引槽全部贯通在一起,同时同步浇铸铁牛、铁人、铁山、铁柱,空气在汗水中沸腾,黑夜在铁水中燃烧……

 (《中国水利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