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架子车

来源:时间:2025-07-16

李焱


架子车,亦称“拉车”,是一种用人力推拉的两轮车。它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出现在农村,兴盛于80年代,是当时农村主要的运输及交通工具。它分为车架和底盘两大部分,两部分可以拆卸分离。车架主要由车厢、车档、车把、攀绳等几部分组成,车架没有现成可买的,需要自行选用木料聘请木匠手工打造。车身中间的两侧装有枕木,中间有半圆形的凹槽,卡在车轮轴体的两侧;车档位于车轮上方,由木板、竹板或薄铁板铺设而成,是车厢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车把要长且平直,最好选用中槐木,这种木料纹路直顺、少节疤、不翘不裂虫不蛀,经久耐用。在车厢头部的两侧,分别安一个锁扣,在载重量大时,能够连接一根结实的宽带作为攀绳辅助驾车,长度要略长于车把,可以随着车手的身形等情况进行调节。车厢后要装磨带,一般选用钢丝和橡胶制作的圈状物,靠其与地面的摩擦力减缓车速。底盘主要包括车轮和车轴两部分,车轴两边装有像自行车轮子那样但要略粗些的轮子,这些需要外购。

20世纪60年代的农村,没有机动车,每个生产队顶多有3辆马车,根本就不够用,大都靠手提肩挑运送。同时,马车载重量过大,且不够轻便灵活。因此,架子车的出现,极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方便了人们。并且,它可载重250公斤~500公斤,效率可提高五六倍。 (《齐鲁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