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4
临猗县大嶷山农耕文化博物馆中的八仙桌与条凳 记者 刘亚 摄
许若齐
祖上曾经“阔过”,家道中落了,最后留下的,肯定还有一张八仙桌。那桌子没准是红木的,很沉很沉,用了好几代人了还暗幽幽地发着光亮。太爷用瘦骨嶙峋的手抚摸着,一字一句叮嘱子孙:家境再窘迫,都要留着;要是变卖了它,后面就是讨饭的日子了……
八仙桌的来龙去脉,民间有诸多传说,难免牵强附会。不过它的名字起得确实好,一桌四方,东西南北,八人落座,以仙喻之,飘飘然固然不会,稳当舒坦却是实打实的。它在主人家的地位也是相当彰显的,总在厅堂居中,背靠长条案几,案几上东瓶(平)西镜(静),中间一时钟(终生);条幛对联高悬,两边是祖宗画像照片,或慈祥或庄重;左右两把太师椅拱卫,气派格局都有了。
大凡家庭的重要活动,都与它息息相关:祭祖、会客、聚餐……有时也进行着通宵达旦的娱乐活动:打麻将、推牌九……饼筒条掷于其上,声响不绝,显示桌面材质的不同凡响。
八仙桌的结构是相当简单的,仅腿、边、牙板而已。造型与结构在明代已臻完备。一张标准的八仙桌应是形态方正,结构牢固,桌面平整,任你摇晃,立地纹丝不动。红木、黄花梨木材质的,当然不是一般百姓人家所能问津,但榉木之类还是要的,至少传三代,百年后身子骨依然结实硬朗。八仙桌的制作尽管不复杂,但绝非一蹴而就。用传统的斧锯刨工具为之,浑身上下且不用一钉一铆,这可不是朝夕之功。(《安徽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