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1
□贺源
“社保”即社会保险,在现代社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涵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为民众生活筑牢安全保障网。那么,在遥远的古代,是否存在类似社保的概念与制度呢?
中国古代虽无“社保”之名,却有保障民生之举。以仓储制度为例,《礼记·王制》记载:“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从西周的“委积”制度,到战国时期魏国的“平籴法”,再到汉朝的“常平仓”,仓储制度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丰年时以平价收购粮食储存,灾年再平价卖出或无偿赈济,稳定粮价的同时,保障百姓基本生存,这可视为一种应对灾荒的社会保障措施。
民间慈善也在古代社会救助中发挥重要作用。宋代范仲淹创设的“义庄”影响深远,《范文正公集·义庄规矩》详细记录了义庄的运作规则。义庄购置大量田地,其收入用于赡养族人,为贫困族人提供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资助。范氏义庄延续数百年,为后世宗族慈善树立典范,反映出民间力量对社会保障的积极参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保障的不足。
古代社会对养老极为重视,以法律和道德双重手段保障老年人权益。汉代推行“王杖制”,《王杖诏书令册》记载,持有皇帝赐予王杖的老人,享有诸多特权,如在政治上地位相当于俸禄六百石的官员,侮辱、殴打持杖老人者按大逆不道罪论处;经济上,可免赋役,还能定期领取粮食、酒肉等生活物资。这一制度从法律层面给予老年人特殊保护,体现国家对养老的责任担当。
在家庭养老方面,儒家倡导的“孝”文化深入人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等儒家经典言论,强调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家族长辈拥有较高权威,家族通过制定族规家法,督促子孙履行养老责任。这种家庭与家族相结合的养老模式,是古代养老保障的重要支柱,确保老年人在家庭中得到照顾与关爱。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为解决民众看病就医难题,政府和社会也采取了诸多措施。唐代设立“病坊”,作为官方医疗机构,收容贫病患者。宋代的“安济坊”更为完善,苏轼在杭州任职时,创建“安乐坊”,招募僧人治病,还购置田地作为基金,维持其运营。《宋史·食货志上六》记载:“安济坊亦募僧主之,三年医愈千人,赐紫衣,祠部牒各一道。”安济坊不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还对医者有相应激励机制,推动了医疗救助事业发展。
此外,古代政府还通过颁布医药政令、推广医学知识等方式促进医疗保障。如北宋政府设立“校正医书局”,整理、校勘和出版大量医学典籍,使更多人能够学习医学知识。一些地方官员也会组织编写通俗易懂的医书,发放给百姓,普及医疗常识,提高民众的自我保健能力。
虽然古代的这些保障措施与现代社保在体系完整性、覆盖范围等方面存在差异,但它们体现了古人对民生保障的不懈探索与智慧。古代以政府为主导,结合民间力量,从灾荒救济、养老、医疗等多方面构建起相对稳定的社会安全网,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这些传统制度与理念,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 (《金融时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