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坚守传统,书写纯粹文学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4

屈吉平

拜读名作家韩小蕙的《面对AI的文学挑战》,我非常赞同她不用AI进行文学创作的观点。她写道:“自己比AI有血肉、有情感、有温度、有生命力、有灵魂、有思想——它哪里有我个体生命的曲曲折折,怎么可能写出一个时代人、社会人、人类人所饱尝的喜怒哀乐、生死乱离呢?”

诚哉,斯言!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AI创作以其高效、便捷的姿态闯入人们的视野,吸引了众多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好多人付诸实施。但于我而言,始终不愿借助AI进行文学创作,只愿坚守传统的创作方式,用我手写我心,赞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弘扬正能量。

AI创作看似无所不能,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大量文字,甚至模仿各种风格,可它终究是冰冷的程序,缺乏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也缺乏对生活最真切的体验与感悟,生成的文字显得比较机械和缺乏灵魂。文学创作的核心在于情感传递,作者将内心的喜怒哀乐、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倾注于文字之中,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作者独特的生命印记。当我们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能感受到鲁迅对人性的洞察,能触摸到曹雪芹笔下家族兴衰的沧桑。这些情感与思想,是AI无法真正复制的。

创作是表达自我、传递思想的重要方式,对我来说,更是一场与自我深度对话的奇妙旅程。从最初脑海中闪过的一丝灵感,到为了捕捉它而陷入沉思,再到逐字逐句地将想法编织成篇章,这其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与艰辛。书写过程中,我会为提炼主题而深入思考,会为一个恰当的词汇而欣喜若狂,会为了调整段落结构而反复琢磨。这种与文字的亲密互动,是AI创作无法给予的精神享受。

而且,依赖AI创作会逐渐磨灭我们自身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就像过度使用导航会让我们失去辨别方向的能力一样,一旦习惯了AI提供的便捷,我们可能会变得懒得去深入基层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失去独立创作的勇气和能力。

文学创作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表达,我愿在这AI盛行的时代,握紧手中的笔,用最纯粹的方式,书写属于自己的文学篇章,让文字真正成为连接心灵、传递情感的桥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