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3
国保单位的故事写过不少,可每当提笔想描绘家乡万荣的飞云楼,却总是踌躇再三。若说是近乡情怯也不尽然,更多的是面对这座承载着无数记忆与惊叹的古楼,竟不知从何处落笔。对它的震撼与赞美,总觉得是带了家乡的滤镜,故土情怀作祟。
儿时在乡间,虽未曾相见,但飞云楼的大名如雷贯耳,常听老人和老师说起多个版本相关的谚语与笑话。那句“万荣有座飞云楼,半截插进云里头”,引发了我无数遐想。终有一天,可得见传说中的名楼,想象着那直插云霄的雄伟模样,可当真正站在它面前时,却有些失落,并无“飞云”那般奇幻。然而,随着时光流转,长大后每一次回乡重逢,它带给我的震撼与惊艳之感层层叠加。那份难以言喻的亲切和美感,让我不禁疑惑:究竟是这座楼太过迷人,还是自己的偏爱?
直到近期,听闻河东老工匠董养明对飞云楼木构之精巧的讲述,才真正明白和读懂它美的真谛。
木构华章
榫卯飞檐绘天工
飞云楼的美,不用言说,首先表现在纯木构建造上。
独特的造型,三层四滴水的架构,八方飞檐凌空舒展,斗拱和翘角似展翅的鸿鹄,自下而上层层叠叠,远望仿佛一朵朵盛开在天际的巨型花朵。尤其近些年,随着网上航拍视角的火爆,这座古楼更是惊艳世人——从高空俯瞰,四个边角构成规整的正方形,犹如精心绘制的几何画卷,强烈的视觉冲击直击人心。
这份极致之美,是力学与美学的完美共舞。无论榫卯衔接,还是木梁走向,都凝聚着古代匠人的智慧。
“不用一颗钉子,无论大小接口,均为榫卯套之,可说是许多木建筑的共性,而飞云楼最大的特点是弓箭檐。”
曾参与飞云楼修复的董养明介绍,从二层、三层延伸出的抱厦,露出的檐头,细细观之,如弓箭似的,中间的椽木最粗,慢慢往两侧渐次收窄,长短错落间暗藏玄机。工匠用最普通的材料和恰到好处的工艺处理,使檐角更出挑,让楼体更轻盈。
更妙的是,从首层到顶层,自下而上,斗拱和用材看似大小一致,实则遵循着独特的递增规律——越往上层,用材略粗大。从楼下仰望,整座楼呈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尽显浑然天成的和谐之美,给人一种极为工整的视觉感受。这是巧妙利用了“近大远小”的视觉错觉,消除了因楼层增高可能产生的不协调感,让人不得不对古人的巧思赞叹不已。
此刻,再次惊叹弓箭檐的设计是神来之笔。这种独特的造型,不仅在外观上给人以灵动、飘逸之感,更在力学上有着重要意义。它充分利用光线和梁的粗细、长短变化,在视觉上巧妙地拉长了飞檐,飞檐角度控制在30~45度之间,使得整座楼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这也是航拍视角为何那么惊艳的原因。其宛如一件精心雕琢的艺术瑰宝,轮廓工整,既庄重典雅,又不乏韵律,展现出独特的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鲁班锁韵
巧思匠心传千古
在当地,关于飞云楼的建造传说,代代相传。
除了李世民平叛后为宣扬战功所建这一说法外,很多人坚信它是木工祖师鲁班的传世杰作。尽管从时间线来看,这种说法难以考证,但在万荣人心中,对此深信不疑。他们骄傲地认为,如此精美的建筑,若非鲁班的鬼斧神工,还有谁能有这般巧夺天工的技艺?
传说当年工匠在建造过程中屡遇难题,正是鲁班托梦,以木鸢骨架为灵感设计飞檐,才使得工程得以顺利完成。
其实,在飞云楼的木构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榫卯结构,其将“鲁班锁”的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它通过内部凹凸咬合的部件实现三维拼插,整个过程无需一颗钉子,却能做到稳固如磐。其外观严丝合缝,一旦组装完成,便牢牢锁死。这种榫卯结构的拆解和组装难度极高,尤其是拆解后再重新组装,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即便拿着飞云楼的图纸,外行人也是束手无策,因为只有设计者才深知榫卯锁的组装奥秘。
这也是为什么飞云楼有“鲁班所建”这一传说的缘由。
不仅如此,一层廊内的四根通天永定柱,同样内有乾坤,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木构需要层层搭建。做过木构手工模型的人都明白,下层容易搭建,而越往上难度越大,误差更是在所难免。经常搭建到上层时,需要使力搬动下层,才能将一些构件嵌进去。小巧的模型且如此,何况庞大的古建,这时便体现出古人的超凡智慧。
所以,飞云楼的四根通天柱并非完全固定,甚至最下层还开有方洞。来过飞云楼的都对这最下层的方洞充满好奇,也有很多人解说其用途是为了通风。其实,其存在的主要目的是为方便移动和转向而设计。
最惊奇的是,四根通天柱中,有一根柱子是从楼层间断开的,外围固定有铁箍,这便是当时造楼时为了方便搭建而为。这些隐藏在背后的精妙设计,若非参与修复者,常人难以窥见其中玄机。
“榫卯之间‘疏可跑马’,留有一定空间,连蚂蚁都可穿梭其间。但一旦斗拱装起来,则立马‘密不透风’,构造紧密,起到很好的抗风抗震性,坚固耐用。”谈及疏密有致的斗拱设计,董养明表示,这既体现了古人的美学理念,又确保了楼体的结构稳定。可说,飞云楼一梁一木之中,实则蕴藏着古人对建筑力学的深刻理解。
万荣风骨
楼影筑梦映芳华
飞云楼的建造,不仅是技艺精湛的彰显、审美情趣的体现,更是古人对自然敬畏的生动诠释。
古时建筑,讲究“因材施建”,先备木材,再依材造楼。飞云楼的建造时间晚于东岳庙内的午门,当时其功能也不是瞭望登高,可能纯粹是为了美观,旨在展现当地的富足美好。
楼内有一竖木柱,螺旋纹向上,很是特别。俗话说,树随风动、随风长,看到这根柱子可说是十分具象了。树干因风力作用,从而导致木质纤维绕着树干旋转生长,形成螺旋纹。这种树干肯定不能劈开做材,做梁也是不合适的,做柱子也并非优质材料,但却被放置在醒目位置,似乎是放错了地方。细思之下,方知这是古人的深意——树随风长,建筑亦应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这一刻,与古建对话、与古人共鸣,走进了现实。古人的有意为之,是希望后来人能从中体悟到自然与建筑的紧密联系。
此外,一楼各木柱上零星可见的钉子,以及二楼之上略显粗犷的设计,似乎在暗示着这座楼并不建议攀爬登高,更适合人们驻足观赏。
飞云楼的真正价值,并非仅仅在于精美的斗拱或灵动的飞檐,而在于将艺术审美和力学规律的完美结合。它将建筑从最初满足人们遮风避雨的居所需求,升华成了如今震撼心灵的景观艺术。
庙内建造这么一座楼,其观赏之妙远超实用之需,恰似万荣人精神世界简单快乐的一种象征,只为赏心悦目而已。对万荣人而言,美,即为至高天理、至上追求。
若说万荣笑话,是当地人乐观豁达的生活写照,以幽默风趣化解生活琐碎,那飞云楼,便是当地人对美的极致追求与生活热爱的结晶,是万荣文化的生动载体。
飞云楼,看似一座古建杰作,确是万荣人的情感与记忆的承载,是万荣人智慧和审美的展现。这里流传的故事,见证着这片土地的兴衰变迁,留存的古建,诉说着被时光淹没的动人故事。当阳光洒落,楼影斑驳,“中华第一木楼”更像一首凝固的诗篇,将万荣文化的独特魅力,娓娓道来。
每一位观者在凝望中,沉醉在这千年的风华里,被惊艳……被震撼……被感动……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