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9
文物名片
主角:青玉蟠螭纹条形佩
出生时间:东周
尺寸:长11.5厘米,宽1.6~1.9厘米,厚0.4厘米~0.6厘米
藏宝地:盐湖区博物馆
在历史长河的幽深处,总有一些器物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而到了今天,在博物馆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于这些珍贵文物,仿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遥远而又充满魅力的时代。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盐湖区博物馆馆藏的青玉蟠螭(pán chī)纹条形佩,走进东周时代。
这件条形佩最吸引人的便是其独特的形制。它整体呈长条形,规整中又透着灵动,器身的宽度与厚度比例协调,既有着视觉上的流畅感,又不失质感的厚重;两端有扉棱,佩体的边缘线条流畅自然,仿佛是被时光温柔打磨,每一处转折都恰到好处,体现出东周时期匠人们对线条美学的深刻理解与精湛技艺;玉器中间还有一纵贯上下的小孔,使这件条形佩便于悬挂佩戴。在光线下,整件玉器散发着柔和的光泽,这种光泽不是那种耀眼的光芒,而是一种内敛的、含蓄的美,恰似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与内敛。
仔细端详,玉器身上的雕琢工艺也令人惊艳。蟠螭纹是其装饰的核心,这些纹饰沿长轴方向延伸,形成连贯的视觉流动感。这些螭龙身躯蜿蜒,似在佩上舞动,充满了动感与活力。匠人们运用了多种雕琢技法,细致地勾勒出螭龙的轮廓,线条细如发丝却又刚劲有力,每一笔都赋予了它们神韵。浮雕技法也使螭龙的立体感更加突出,肌肉的起伏、鳞片的质感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仿佛随时都会从佩体中一跃而出。这些技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将蟠螭纹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东周玉器雕琢工艺的高超水平。
蟠螭纹作为一种传统的纹饰,具有深刻的寓意。《左传·昭公九年》:“先王居梼杌于四裔,以御螭魅”的记载就已证明了“螭”的存在,而螭龙的艺术形象即始于春秋玉器。在古代神话传说中,螭龙是一种吉祥瑞兽,象征着权威、力量与吉祥。佩戴蟠螭纹条形佩,不仅是一种美的装饰,更是一种身份与地位的象征,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与此同时,受君子“比德于玉”思想的影响,东周用玉的社会阶层更加广泛,列国贵族竞相追逐美玉。佩饰玉超越礼玉大量出现,表现出浓郁的世俗趣味。这一时期的玉器在造型和纹饰上,奇思巧构层出不穷,并开始挣脱西周繁缛的礼制束缚,转而活泼生动、精致秀美。
玉的使用,从上古时代一直绵延至今,从巫玉、王玉到民玉,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对玉的喜爱。玉从石进化为器,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心血。今天,让我们借玉追溯时光,感怀先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传承玉之精神,不辜负祖先留给我们的这笔丰厚的物质与文化财富。 (记者 杨颖琦)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