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邂逅秋水亭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2

宋利平

还记得初见秋水亭时的震撼和惊喜,涌到嘴边的是苏东坡的那句“也知造化有深意,故遣佳人在深谷”。尽管过去了许多时日,但这一幕至今仍深深刻在脑海。

其实,这座位于万荣县城的宝鼎公园,我曾经游览过。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季,陪母亲和家人一起。母亲腿脚不便,稍走了一会,就在长椅上坐下休息,让我们自去转转。或许是天热,或许是公园刚开放还未完善,加之担心母亲等待时间太长,我们只在公园前部分走马观花了一遍。印象中和寻常公园一样,草木葳蕤、湖水泱泱、鸣泉漱玉外,并没有特别引人入胜之处。

但是,这次从望见秋水亭那一刻起,我就知道自己错了。它像隐在深谷的佳人,蒙着一层薄雾似的面纱,唯有重新审视,才能发现其美。我为我迟来的发现,为上一次的失之交臂而抱愧。

此刻,秋水亭就矗立在公园东北的高丘上,四角重檐上翘,一周廊柱挺拔,八方榫卯彩绘。从平地望去,如振翅之鹰,凌空欲飞。穿过粉红的海棠和紫色的丁香,穿过游园观景的人群,我掩不住怦怦心跳,迫不及待地拾级而上。亭前扇形匾额上,“秋水亭”三个行书大字映入眼帘。驻足停步,我一遍遍咀嚼品读,文风雅韵似乎从历史深处袅袅而来。

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家喻户晓,其家乡就在现在的万荣通化镇。他一生坎坷,却以诗文名冠初唐四杰,内容多是怀乡之作,如“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此时故乡远,宁知游子心”等。如果说,这些还是乡愁的寄托,抽象的抒情的话,那么,他的《冬日游汾阴送韦少府序》《夏日登韩城门楼寓望序》等诗文,则真切反映了他在家乡的生活轨迹、人生联系。通化不远处,就是黄河和汾河,夕阳西下,鸥鹭高翔、野鸭翻飞当是寻常景象。诚如是,想他从容挥毫《滕王阁序》时,面对长江之水,胸中激荡的应该是故乡早就给他打好的草稿,给予他的壮思与豪情。所以,秋水亭正是故乡对王勃的致敬。

当然,也有说法,“秋水”二字出自庄子的《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此篇探讨了认知的局限和事物相对性的哲学问题。况且,公园内还有一静亭和老子塑像,旁石上刻有“清静以为天下正”。两个亭子一静一动,一俯一仰,遥为呼应,相映成趣。尽管,我沉浸在王勃的纵横恣肆中,也还是愿意给秋水以多重意韵,多层想象。

环亭四面各有楹联,出自本地风雅之士,书法飘逸,内容雅致。其中,“赏今阅古,读一园诗画;听花问鸟,作半日神仙”,一联最得我心。踱步亭中,抬头仰望,满目生辉:四壁吉祥纹路烘托,竹菊枝叶点缀,更有多幅国画穿插。一亭之中,方寸之间,有山水风烟,有空谷回响,有百鸟争鸣,有惠风和畅。抚栏四望,北有稷峰山势巍峨,东见阡陌绿浪翻滚,西览高楼市井祥和,南望建设热土正酣,万千景象尽收眼底。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此时,黄河浩渺,汾水扬波;飞云楼直插云霄,秋风辞弦歌不辍;轩辕扫坛,后稷稼穑……无数的景象、无数的传说、无数的人物,仿佛借烟霞流云穿越而来,粉墨登场,共同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奋斗,成就了万荣的万分荣光。

一阵游客的欢笑声,将我拉回现实。俯瞰公园,宝鼎流云、双湖映秀等景点次第排列,巧夺天工。繁花锦簇,游人星布。如果公园是一幅画,秋水亭就是点睛之笔;如果公园是一首歌,秋水亭就是高音声部;如果公园是一首诗,秋水亭就是诗眼所在。

秋水亭,我还会来的!“秋水印月”的意境,故乡的召唤,牵着游子割不断的乡愁,都在等着我们下一次相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