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5-13
消化内窥镜室 王洁
现在是凌晨1时47分,胃镜室里只能听到设备和仪器工作的声音,我正在进行设备检查和器械准备!忽然,轮椅转动的声音打破胃镜室的宁静。
“你好护士,做胃镜。”
我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你好。”我头也不抬地接过患者递过来的检查单——误吞枣核9小时。
“推进来吧,喝药。”
“姑娘,实在对不住啊,大半夜折腾你们。”这时我才看到患者是位老人,她瘦弱得像一片干枯的秋叶蜷缩在轮椅上,老人凹陷的双颊泛着红,等待检查的焦虑与歉意在她眼底交织。迅速进行术前准备后,我扶着老人躺在检查床上。
当胃镜探头滑入狭窄的食管吻合口时,监护仪骤然响起警报。老人剧烈恶心,用手拔出胃镜就要坐起来,她害怕得喊着:“不做了,我不做了。”我摘下橡胶手套,连忙握起老人的手,安抚她说:“奶奶,没事的,你握着我的手,我帮你,我们再试一次好吗?”皮肤的温度比任何镇静剂都更能安抚恐惧的灵魂,果然这个教科书之外的动作,让老人慢慢放松下来,就这样我一只手轻托老人下颌,一只手握着老人的手,不断地跟她说:“奶奶,均匀地吸气、哈气,很好,马上就做完了。”很快,我们就顺利取出了枣核。老人走时对我说:“闺女,谢谢你,你刚才握着我的手,像我孙女一样。”那一刻我才懂,合格的护理,不仅仅体现在我们专业技能的精湛,更体现在我们是否能用心去回应患者的无助与恐惧。那一晚,胃镜室的楼道内洒满月光,我们于患者而言就像那束光,照亮着他们的就医之路。
那天晚上出完急诊回到家,我迟迟不能入睡,老人那张充满歉疚的脸一直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突然发现,我竟然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成了冰冷的“护理机器”:机械地处理医嘱、机械地检查胃镜设备,动作娴熟得几乎不需要思考,为了能按时下班,在患者话说到一半的时候就着急转身,边走边说,匆忙去执行下一个“任务”。我发现,我弄丢了初心,弄丢了初入职场时的那份热诚,我把那个不管患者问几遍同一个问题都会耐心解答的“我”弄丢了。
前段时间机缘巧合,我又回到了母校,看到了实训室墙上的警示语:护理不是处理病例,而是呵护故事。周末的实训室安静无比,春风吹动蓝色的窗帘,让我恍惚,我仿佛闻到了当年练习操作时消毒水的味道,看到了基础护理课上我们互相扮演患者的笨拙模样,想起了授帽仪式上我感到无比神圣、激动到流泪的时刻,我似乎又找回了那份初心。
各位,请看看你们白大褂口袋里的瞳孔笔,它不仅是检查工具,更是照亮生命隧道的火炬。当你们在凌晨两点被监护仪警报惊醒,在患者家属的质疑声中反复解释,在系统弹窗催促完成护理记录时,请记得我们在南丁格尔面前宣誓的模样,那些永不褪色的专业记忆,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化作托住你职业信仰的温柔手掌。愿这份初心永远鲜活如第一次戴上燕尾帽的那个清晨——不是为了成为完美的护理机器,而是为了在每一个生命脆弱的时刻,做有温度的“月光”。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