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版春晚这样办

来源:湖南日报时间:2025-01-15

□路鹃 庞明慧

“春晚”这个词很现代,但实际上,类似的传统风俗在中国历史上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从古时的“腊祭”到今天的“春晚”,不变的是华夏儿女欢聚一堂喜迎新春的美好心愿。

彩绘陶奏乐俑

夏朝时“春晚”已有雏形

我国春节的历史由来已久。汉代的《尔雅·释天》中就有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意思是春节在夏朝叫岁,在商朝叫祀,在周朝叫年,在唐尧和虞舜时代叫载。后来还有岁首、元旦、元日、元正、新正等叫法,1914年才改称为“春节”。

有学者认为,我国春节的民俗来源于虞舜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古代先民以阴阳五行为图式来理解世界,一年四季都被编入阴阳二气的消长与五行的生克动态变化之中。岁末年初,不仅是阳气微弱、阴气高扬的时节,也是新旧交替、孕育新生的过渡阶段。由于先民们认为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可能延迟或阻滞时季变化,所以试图凭借脸涂朱砂、鸟翼着装、唱跳相伴的“腊祭”仪式安稳通过这一特殊时空“阈限”,重新回到正常的自然与社会秩序之中,迎来风调雨顺的新一年。这便是“春晚”的雏形。

到了周朝,虽然各国的历法有别,但腊祭的习俗都得到了延续。腊祭主要是为了感谢百神上一年的赐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也为了祈求除疫祛灾。

春秋战国时期的腊祭,人们除了用猎来的动物和种植的粮食祭奠诸神,还会有文艺表演,但形式比较单调,以吹吹打打为主,名曰“演春”。之后,“演春”一直在民间流传。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偷桃》中就曾写道:“童时赴郡试,值春节。旧例,先一日,各行商贾,彩楼鼓吹赴藩司,名曰‘演春’。”直到今天,立春前后,我国有些地方还有“演春”的民俗,只不过含义与形式已大不相同。

腊祭在先秦时期的民众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西汉时期的《礼记·杂记下》中,有这样一段孔子和弟子子贡的对话:“子贡观于蜡(腊),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赐未知其乐也。’”意思是子贡观看腊祭,孔子问他感受到大家的欢乐了吗?子贡回答:“整个国家的人都在狂欢,但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么高兴。”“一国之人皆若狂”的景象,体现了人们当时激动、欢欣的盛况,也显示了腊祭对于民众的重要。

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有云:“前岁一日,击鼓驱疫疠之鬼,谓之逐除,亦曰傩。”意为先民们相信在一年的最后一日击鼓驱鬼逐邪,来年才可以祛病消灾,这个仪式就叫作“傩”。有学者因此认为,傩是腊祭的准备活动。

汉代将“大傩”定为官方礼仪,时间在春节前一天,朝廷举行的傩仪规模浩大,选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童子一百二十个,头裹红色头巾,手拿长柄摇鼓;负责驱鬼的方相氏戴着面具、执戈扬盾;还有十二个人身披毛皮,扮成头上有角的神兽,预备在宫廷之中,驱逐恶鬼。时辰一到,朝臣皆头裹红巾,在殿阶守卫。皇帝驾幸前殿,有人宣布开始后,童子高唱“十二神灵”之歌,请十二神驱除鬼魅、凶邪、恶兽、蛊毒,方相氏与十二神兽舞蹈、喧呼,在宫廷遍地搜寻三遍,持炬火,送疫出端门。然后,在门上设桃木偶等,以作避邪的门禁。这个“设桃木偶”的风俗就是宋代宰相王安石所作“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提到的“换桃符”,现在演变为贴春联。

自汉武帝开始,为庆贺新年,宫廷还举办“联欢会”,节目形式当然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多彩,主要以杂耍或者杂技为主,包括走绳、藏人幻术等节目,堪称杂技版“春晚”。

宋代三彩女舞俑

唐朝“春晚”舞马令人称奇

隋唐时期,中国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国文化也是兼收并蓄,此时的春节也由原来的祭祀祈福为主,渐渐变成了娱乐的节日。新春守岁最早便始于隋唐皇宫,这从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中可见一斑:“消息东郊木帝回,宫中行乐有新梅。沈香甲煎为庭燎,玉液琼苏作寿杯。遥望露盘疑是月,远闻鼍(音tuó)鼓惊欲雷。”诗里描述的正是宫廷守岁的盛况:新年的消息传来,东郊的木梅花开放,宫中进行着新的娱乐活动。沉香在庭院里燃烧,琼浆玉液装满了寿杯。远远望去,露盘上的月亮仿佛存在,远处传来的鼓声,宛如惊雷。

唐朝春节放假7天,宫廷除夕有大筵,通宵达旦,重臣、亲属均需陪伴皇帝“入阁守岁”。宴席共持续十多个小时,歌舞表演内容丰富:有优人表演的滑稽节目,还有以相扑、角抵为代表的竞技节目,此外更有吞火杂技、耍刀功夫以及驯兽、舞狮、口技等。最让人称奇的是“舞马”——高头大马会按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口衔酒杯,半跪送至客人桌前,最多时百匹马同时表演,活蹦乱跳的马儿在宫廷里犹如乖乖听话的宠物。唐玄宗时,大年初一还会让走索艺人到宫外表演,引来百姓围观。

不仅宫廷,民间各地的除夕夜也非常热闹,唐朝初期的张说写过一首《岳州守岁》:“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诗里描绘的就是他任岳州刺史时,当地人们春节守岁时醉舞酣歌、辞旧迎新的欢乐盛况。

宋朝时,“春晚”进一步从宫廷贵族的娱乐,变成了老百姓一年一度的盛会。根据宋朝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的记载,“元正”也就是春节这天,皇帝除了接受万邦朝贺,到了晚上会在庆瑞殿办晚宴,放烟花、赏灯、看“联欢晚会”,联欢晚会的规格和正月十五那天一样。

那正月十五的联欢晚会什么样?《武林旧事》在“元夕(正月十五)”中也有记载:正月十五晚九点左右,皇帝驾临宣德门,乘着小轿出来赏花灯,然后登上宣德门城楼,观赏联欢晚会。宣德门楼下早已搭好一个大露台,各类艺人在露台上表演文娱节目,百姓们都在露台下观看,皇帝在城楼上观看,同享晚会带来的欢乐。晚会的节目形式有“说唱艺术”唱赚、“脱口秀”说浑话、相扑竞技赛、光影表演弄影戏、舞蹈表演、傀儡戏、杂技、魔术、弄虫蚁等。弄虫蚁是宋代风行的一种训练虫蚁的技艺:艺人摆出一个水缸,以敲小铜锣为信号,“凡龟、鳖、鳅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皆沉”,颇为神奇。可惜宋代之后此技就失传了。

到了明朝,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除了看节目、放烟花,还出现了“看戏”。根据明朝李乐撰写的《见闻杂记》记载,每年春节前夕,戏班成了“香饽饽”,就连大户人家请戏班唱堂会都得提前两个月预订。(《湖南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