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图腾”镇墓兽

来源:大河报时间:2025-01-15

□杨光

“镇墓千年无人问,一朝似泉天下知”。近日,博物馆里的文物因撞脸博主“听泉赏宝”冲上热搜。

镇墓兽是我国古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冥器,古人追求“事死如事生”,认为人有灵魂,镇墓兽是为震慑鬼怪、保护死者灵魂不受侵扰而设置的,镇墓兽也就成为当时大量使用的随葬品。

早在原始社会,“图腾”作为人们心中不可战胜的神物在殉葬墓中出现,以期望能保平安,它为“镇墓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基本上形成了狰狞凶恶的面目。楚国自古巫风盛行,在先秦楚墓中常出土一种神秘、怪异的头插鹿角的木雕物品,考古学家一般称之为“镇墓兽”。

战国时期楚墓中出现的镇墓兽,到了晋朝更加流行,唐朝时大量出现,达到鼎盛。

唐朝建立以后,随着国力提升,唐墓中随葬品尤其是俑类风格由早期的写实、质朴逐步转向怪诞、夸张。镇墓兽形象是不断变化的,从最初的简单到最后的复杂多变,并经历了从无舌到有舌、无颈到曲颈、兽面到人面、单头到双头的发展历程。

晚唐时期,由于人们的丧葬观念发生了变化,堪舆术的丧葬礼仪盛行并取代了镇墓兽。唐朝刘肃著有《大唐新语》一书,书中对堪舆术有记载:“平地之下一丈二尺为土界,又一丈二尺为水界,各有龙守之,土龙六年而一暴,水龙十二年而一暴,当其隧者,神道不安……铸铁为牛豕之状像,可以御二龙。”人们受此影响,接受了这种丧葬观念,于是铁猪、铁牛成为当时流行的随葬品。晚唐之后镇墓兽就很少见了,唐玄宗天宝末期,逐渐消失。 (《大河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