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09

□杨金贵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杜甫与王湾的诗句,如同一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游子心中那扇关于故乡的门,勾起了无尽的眷恋与牵挂。春节,更是游子通往故乡的路。每当春节的脚步悄然临近,那份对亲情的思念、对故乡的渴望便如同汹涌的潮水,不可阻挡地涌上心头。人们无论旅途多远,只要有一定的可能,都要把颠簸和疲倦捆进鼓鼓囊囊的背包,在月尽的晚霞中走进故乡,走进亲人特别是父母企盼的眼神中,因为那里有游子最深刻的记忆,最挂念的亲情乡愁。

据统计,每年春节,中国人踏上回家又离家旅程的人次多达20亿。成就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壮观、最为激动人心的大迁徙。有的华人旅居国外,或在纽约,或在伦敦,或在悉尼,也要想法回家过年。即使远隔重洋,难以归家,也还通过现代通信工具和父母、和亲人一起享受春节的欢乐。因为在每位游子的记忆中,故乡就是根,故国就是魂,中国的春节有着他们的血脉传承,内含着他们永远割舍不掉的乡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生动地描绘出春节的喜庆场景。那声声爆竹,仿佛是故乡的召唤,宣告着旧岁的离去和新年的到来。温暖的春风携着屠苏酒的香气,弥漫在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崭新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每位中国人都不会忘记此时的兴奋。

春节集市,“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一片充满生活气息与欢乐氛围的天地。也是刻在游子脑海中深沉而美好的乡愁记忆。

春节前上花市、赶年集的情景多少人至老都不会忘记。“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束立盆栽成队列,草株木本斗芬芳。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林伯渠的《春节看花市》将花市的热闹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走进集市,仿佛踏入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五彩斑斓的鲜花,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它们或娇艳欲滴,或清新淡雅,宛如一个个美丽的仙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迷人的芬芳。琳琅满目的商品摆满了各个摊位,让人目不暇接。

人们在集市上穿梭着,挑选着年货,选购着鲜花。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的阳光,温暖而明亮。孩子们在人群中嬉戏玩耍,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集市的上空。老人们则慢悠悠地挑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眼神中满是对生活的热爱。年轻人手挽着手,一边挑选着商品,一边谈论着新一年的计划和憧憬。仿佛一年的辛劳疲惫都在这欢声笑语中消散,只剩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鞭炮声声迎新年,妙联横生贴门前。”每当春节来临,最让人期待的莫过于那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家的味道,年的记忆。它代表着家的方向,是心灵永远的归宿。

对于游子来说,年夜饭是最深沉的乡愁,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在外漂泊的日子里,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心中始终牵挂着那个温暖的家。

年夜饭的场景,总是那么温馨而热闹。厨房里,父母忙碌的身影来回穿梭,锅碗瓢盆的碰撞声交织成一曲美妙的乐章。一道道美味佳肴陆续上桌,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南方的年夜饭,丰富而精致。新鲜的海鲜是餐桌上的主角,螃蟹的鲜美、虾的清甜,让人回味无穷。还有那香甜的年糕和汤圆,寓意人生步步高,生活如蜜甜。象征着团圆美满。北方的年夜饭,大气而丰盛。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包饺子要先和面,和就是合;饺与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岁交子之意。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或品年糕,或吃饺子,充满了温馨与欢乐,此时此刻,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的疲惫与脆弱,迷茫与沉重,烦恼与惆怅,全都融化在父母的关爱中、亲人的关注里和饭菜的香味中。孩子们嬉笑打闹,大人们谈笑风生,浓浓的亲情在空气中升腾。

春节守岁是一种特殊的仪式,承载着人们对过去的缅怀与对未来的期许。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的《除夜作》写出了游子在异乡守岁的凄凉,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在家乡守岁的温暖。对于游子而言,乡愁在这特殊的时刻愈发浓烈。远离家乡的日子里,心始终在漂泊,而春节的守岁,就像一根无形的线,将游子的心紧紧牵向故乡。

守岁时,一家人吃完团圆饭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嗑着瓜子、花生,吃着各类水果,尝着各种糕点,品着茶茗和除夕夜特有的味儿,屋内弥漫着温馨的气息。长辈们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古老的传说和家族的往事,讲述着做人的道理和处世的经验。一个个珍贵的宝藏,在守岁的夜晚被打开。孩子们听得入神,眼中闪烁着好奇与向往。这就是春节对中国人文化精神的涵养和化育,让一方乡愁的意义从个人修养抵达家国理想的层面。

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但除夕守岁的温馨氛围不亚于现在。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红红的火苗跳跃着,映照着每个人的脸庞。温暖从炉中散发出来,驱走了冬日的严寒,直暖到每个人的心房。嗑几颗瓜子,吃一截麻花,含一颗水果糖,都觉得是一种幸福。在昏暗的油灯下,一家人依偎着、说笑着,仿佛有谈不完的话题。爷爷时不时端起温热的老酒,给我们讲家族的发展史、创业史,要我们守住勤劳善良的美德和五彩斑斓的期冀。奶奶时不时提到岳母刺字,谈到杨家将,教我们长大了要报效国家。我和弟妹们即使困得眼皮都开始打架,也不愿去睡觉。等到交子时的炮声响过,我们才钻进被窝。直到现在,爷爷奶奶讲的那些做人道理,点点滴滴如电影般时常在脑海中回放,甚至成为生命中的宝贵财富。

春节,是岁月的节点,是心灵的归航。无论走过多少山川河流,无论看过多少繁华景象,亲情乡愁始终是心中最柔软的角落,最深刻的记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让我们放下疲惫与忙碌,去拥抱那最浓重的乡愁,感受那份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最耀眼的节日色彩

春节是一场盛大的庆典,那一副副红彤彤的春联,一张张鲜红的福字,一盏盏红艳的灯笼,一串串火红的鞭炮,组成一抹抹热烈的红色,它便是这场庆典中最耀眼的色彩。它红得热烈奔放,似燃烧的火焰,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带来无尽的温暖与活力;它红得喜庆吉祥,如璀璨的霞光,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传递着美好的祝福与期盼;它红得动人心魄,像跳动的音符,奏响了欢乐的乐章,让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之中。

春节色彩中最红的是春联,起源可追溯至古老的桃符传说。据《山海经》记载,东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树,其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二神的画像,挂在门的两侧,以驱邪避灾。

五代十国时期,后蜀主孟昶让学士在桃符上题词,后觉其写得不对仗,便亲自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虽仍称桃符,却已初显春联的雏形。宋代,王安石的诗句见证了春联在社会各层面的广泛流传。“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时,春联虽仍题于桃符之上,却已透露出浓浓的节日气息。

到了明代,桃符正式更名为“春联”,朱元璋喜欢春联,而且亲自给百姓写春联。他的大力提倡让春联在大街小巷处处“绽放”。像“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民间书写最多的经典春联,就是明代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所作,寓意着美好与吉祥。清代,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迈向成熟,成为新的文学艺术形式。“春风送暖花千树;瑞雪迎春户万金”。不仅皇族贵胄,平民百姓门前也都有春联,文人雅士更是热衷追求对仗工整和平仄押韵,极大地丰富了其文化内涵。

近现代,春联依然是春节不可或缺的元素。“一帆风顺年年好;万事如意步步高”“喜居宝地千年旺;福照家门万事兴”“春雨丝丝润万扬;红梅点点绣千山”……一副副寓意美好的春联,或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不断进步的期望;或展现人世间新的活力和朝气;或体现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信心;或传递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春联不仅形成一种独特的节日文化,而且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春节的灯笼仿佛一条条多彩的河流。传说姜子牙封神后,自己却没有神位,只能在人间巡游。每到除夕之夜,他便在百姓家门口点一盏灯笼,为他们带来好运和福气。后来,人们纷纷效仿,在春节期间挂起灯笼,以祈求平安和幸福。春节的灯笼,红得耀眼,红得闪亮,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照亮了人们回家的路,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灯笼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湛,种类也越来越多。有圆形的、方形的、八角形的,还有各种动物形状的。灯笼上的图案丰富多彩,有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吉祥文字等。挂灯笼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还成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

每到春节,那种用墨写在红纸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仿佛是岁月馈赠的珍宝。散发着家的安宁与祥和,照亮人们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希望;点燃了生活的热情与活力,诉说着日子的温馨和甜蜜;闪烁着心灵的慰藉与喜悦,承载着梦想的璀璨和美好。它们是传统文化的使者,带着古老的祝福,在新春的时光里,为人们带来无尽的幸福与温暖。

福,这个简单的汉字,仿佛蕴藏着整个宇宙的奥秘。似乎囊括了一切美好的东西。

福,是丰衣足食的满足。盘中有佳肴,身上有暖衣,生活的富足带来安稳的幸福。

福,是富贵相望的荣耀。财富与地位相伴,成就与荣耀相随,那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福,是健康无恙的安心。身体强健,心灵安宁,无病痛之扰,享生命之乐;福,是平安顺遂的宁静。远离灾祸,一路坦途,在平和中感受岁月静好。

福,是和谐美满的温馨。家人和睦,邻里友善,处处洋溢着爱的气息。

福,是国泰民安的自豪。国家强盛,百姓安宁,为生于斯长于斯而骄傲;福,是天下太平的祈愿。世界和平,无战乱之忧,让幸福的阳光普照大地。福是民间最具温度、最理性化的汉字。福字,包含着中国人心中最美好的生活情感。春节贴福字,那是多美的民俗、多美的色彩、多美的风景、多美的文化方式和心灵方式。中华民族,正是凭着这种执着不灭的精神与追求,在东方大地上生生不息。每到春节,不论是白雪覆盖的塞北,还是烟雨濛濛的江南;不论是灯火阑珊的都市,还是人迹稀疏的边陲,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大大小小的福字,都如同一缕缕温暖的阳光,照进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赏心悦目的美好和希望。

春节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燃放烟花爆竹是这幅画卷中最璀璨的一幕。

爆竹,从古老的时代走来,它最初或许只是简单的自然声响,如竹筒在火中爆裂,那清脆的“劈啪”声,人们以为会驱邪避灾。随着时光的流转,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意义和形式。

 (未完待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