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08
□杨金贵
当时间的指针指向2024年12月4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从巴拉圭首都亚松森传来,像春风般拂过中华大地:“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春节这个承载着千年历史、无尽温情与深厚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属于中华民族的盛大庆典,而真正意义上成为全人类共享的伟大节日!
这是中华民族的荣耀时刻,是世界对中华民族春节文化的高度认可,是对这个蕴含着中华民族情感和智慧的节日的礼赞致敬!它让中华民族最重要、最持久、最盛大、最隆重、最热烈、最具影响力的节日走向世界舞台,让世界领略到中华民族年俗文化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和独特魅力。它让更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走进中国春节的温暖与喜悦之中,品味那丰富的年俗和多彩的文化活动,感受那浓浓的亲情、友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春节不是一个时间节点,而是一个时间段,是一种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既是一种深刻的民族文化情怀,又是一种久远的传统习俗延续;既是一种历史记忆的承载,又是一种家国亲情的牵系;既是民族血脉的澎湃流动,又是精神基因的绵延传承;既是祭祀先祖的虔诚朔远,又是教化后昆的真切追宗;既是辞旧迎新的庄重仪式,又是纳古焕彩的热烈开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着各自不同的风俗,但对自然的敬畏,对家庭的重视,对亲情的珍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特别文化符号,构成了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璀璨画卷。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
最悠扬的岁月长歌
在岁月的长河中,春节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永恒的光芒。它的起源古老而神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情感。
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的岁首祈岁祭祀。那时候,人们敬畏自然,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动等作为时间变化的重要参照。年的时间周期概念在夏商周三代以前就已被人们掌握,不同朝代的岁首各不相同,仿佛岁月的指针在历史的表盘上不断调整。
唐虞时代称年为“载”,夏朝称“岁”,商朝称“祀”,周朝称“年”,岁首的变迁见证了时光的流转和人类对时间的探索。
秦汉时期,岁首曾在夏历十月,十月初一为新年。汉中期以后,岁首改为正月初一,正月旦成为汉代皇家的重要庆祝日。朝廷举行大规模朝会,民间也将年节民俗活动移至正月之旦的“正日”,祭祀祖先、拜贺宗亲乡党,那庄重的仪式中蕴含着对家族的敬重和对未来的期许。
魏晋南北朝时期,岁首朝贺依然是朝廷大典,而民间在元日鸡鸣而起,先燃放爆竹“以辟山臊恶鬼”,然后一家大小穿戴整齐,依次拜贺尊长。那清脆的爆竹声,仿佛是在向过去的岁月告别,迎接新的开始。
隋唐时期,春节成为法定假日,给假七日。朝廷照例举行早朝大典,尽显皇家威严;民间则合家团聚,设宴欢庆,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唐代还出现了“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以赤金箔做成贺卡,御书“普天同庆”赐予大臣,后在民间普及并改用梅花笺纸,这小小的贺卡传递着浓浓的祝福。
宋元明清时期,春节称为元日或元旦、新年,正旦朝会仪式依然是皇家的重要典礼,场面宏大壮观。官方借观看节日灯火与欣赏杂艺表演之机,表露出与民同乐的姿态。北宋“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明朝北京民间春节,当家人元旦晨起,率妻子等拜天地、拜祖先、煮饺子、给长辈上寿等。到了清代,舞狮、舞龙、演戏、巡游等活动兴盛,让春节更加热闹非凡。
民国时期,1912年引进公元纪年,官方节日与民间传统节日分离,1914年阴历元旦被定名为“春节”。但国民党政府曾两度试图废除春节,均因民众抵制而未成功,后承认“对于旧历年关,除公务机关,民间习俗不宜过于干涉”。这样才使传统的春节习俗得以延续传承。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采用公元纪年。规定了春节等法定假日,“春节”成为旧历大年的称呼。春节期间,祭祀、庆祝、娱乐等民俗活动丰富多彩,热烈喜庆。人们合家团聚,守岁迎新。中华民族的传统春节习俗得以弘扬,华夏民族稳固的基因排序得以赓续,华夏儿女的精神大树屹立常青。如今,春节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时代特色,如看春晚、线上拜年、旅游过年等。春节成为中华民族凝聚情感、传承文化的盛大佳节。
春节的发展历程中,还伴随着许多美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它相貌狰狞,生性凶残,每隔三百六十五天便会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人们惊恐万分,却又无可奈何。然而,人们在与“年”的斗争中,渐渐发现了它的弱点。“年”害怕红色、火光和炸响。于是,每到岁末,人们便张灯结彩,贴上红红的春联,燃起熊熊的篝火,燃放响亮的鞭炮。“年”被吓得落荒而逃,人们得以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喜乐。
春节是历史的瑰宝,是时光的使者,是岁月的馈赠,是文化的传承。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承载了无数的欢乐与忧愁。在每一个春节,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深沉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人文情怀。春节,如同一首悠扬的岁月之歌,在历史的长河中回荡;春节的基因如生命的密码,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最喜悦的忙碌画卷
当腊月的寒风悄然吹起,辞旧迎新的气氛便如同一缕袅袅炊烟,在岁月的天空中缓缓升腾弥漫,春节的序幕徐徐拉开。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从腊八节到大年三十,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月尽”,是人们最忙碌也最兴奋、最喜悦的一段时光。这段日子承载着人们对过去一年的回忆与感慨,也满怀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与期盼,忙碌并快乐着。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从腊八节开始,实际上春节就已起步。这一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都弥漫着腊八粥的香气,“开锅便喜百蔬香,差糁清盐不费糖。团坐朝阳同一啜,大家存有热心肠”。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这传统的美食,分享着生活的点滴,每一口都蕴含着丰收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人的心中也多了一份期待和憧憬。
二十三,祭灶神。民间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之事。人们都怀着虔诚的心,用糖瓜等甜蜜食物恭送灶王爷启程,期盼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敬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二十四,扫尘日。传说,古人认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个三尸神,他是个喜欢阿谀奉承、搬弄是非的家伙,经常在玉帝面前造谣生事,把人间描述得丑陋不堪。一次,三尸神向玉帝密报,人间在诅咒天帝,想谋反天庭。玉帝听后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间犯乱之事,凡怨忿诸神、亵渎神灵的人家,将其罪行书于屋檐下,再让蜘蛛张网遮掩以作记号。玉皇大帝又命王灵官于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记号的人家,满门斩杀。三尸神便乘机飞下凡界,在每户人家的屋檐墙角都做上记号,好让王灵官将人们来个斩尽杀绝。不料,三尸神作恶行径被灶君发觉,他急忙找来各家灶王爷商量对策。要求每户人家于腊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必须把房屋打扫得干干净净。大家遵照灶王爷的嘱咐,清扫尘土,掸去蛛网,擦净门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扫得焕然一新。等到王灵官除夕巡家时,发现家家户户窗明几净,灯火辉煌,人们团聚欢乐,人间美好无比,没有任何劣迹可寻。王灵官便将人间祥和安乐、祈福新年的情况禀告玉皇大帝。玉帝听后大为恼怒,降旨拘押三尸神,下令掌嘴三百,永拘天牢。为了感激灶王爷为人们除难消灾、赐福张祥,所以腊月二十四民间便有大扫除的习俗,一直忙到大年夜。其实扫尘更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象征,人们仿佛也在清扫过去一年的疲惫与烦恼,迎接新的希望。大人清扫屋子时,孩子们在一旁帮忙递工具、倒垃圾,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一家人好不乐哉。
二十五,磨豆腐。传说玉帝每年都要在腊月二十五这天到人间视察,百姓们纷纷用豆腐来招待玉帝,祈求玉帝降福。豆腐寓意着“都福”,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这一天,人们早早地泡好黄豆,推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动,将黄豆磨成细腻的豆浆。然后经过熬煮、点卤等一系列工序,豆浆变成了白白嫩嫩的豆腐。这些豆腐将成为年夜饭上一道美味佳肴,为家庭带来福气。
二十六,割年肉。猪肉是过年不可或缺的食材,它代表着富足和丰盛。“有钱没钱,割肉过年”。在这一天,人们都会去集市上挑选一吊新鲜而肥美的猪肉。记得小时候的猪肉是不剔骨的,买回后自家把骨肉分开,骨头熬汤作烩菜调味,肥肉煮熟后油炸即成红烧肉,装火锅时上面盖几片,看上去漂亮又让人垂涎。特别是煮肉时,香气弥漫整个屋子,孩子们时不时地探头张望,小鼻子一耸一耸,贪婪地嗅着那诱人的香气。肉煮熟后,大人把骨头上的肉撕去以备年用。孩子们啃着几乎没肉的骨头,那浓郁的香味在口中散开,幸福的感觉瞬间涌上心头。在这温馨的氛围中,每一次吮吸都饱含着家的温暖和对生活美好的期盼。
二十七,宰公鸡。公鸡有报晓的习性,代表着光明。在新年之际宰杀公鸡,寓意着驱走黑暗和邪恶,迎接新一年的吉祥如意。同时,鸡肉作为年夜饭的食材,也象征着生活富足,吉祥如意。
二十八,油锅架。这一天,许多地方的家户都架起油锅炸制各种美食。炸麻花的场景尤为热闹。一家人围在锅台前,有的熟练地搓着面团,将其扭成麻花的形状。有的搬运着搓好的麻花,长者手拿长筷在油锅中来回拉拽着翻腾麻花。别看这一个小小的动作,可寓意着美好的日子“长长长长的,顺顺溜溜”。油锅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欢快的迎春曲,伴奏着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好不热闹。
捏好的肉丸子、素丸子、油糕相继下锅。丸子象征着团圆,油糕寓意着甜美……
二十九,蒸馒头。这一天,人们不仅蒸馒头,还会蒸花馍和枣糕。花馍造型各异,色彩斑斓,有盛开的花朵,有可爱的动物,还有各种吉祥物,每一个都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枣糕则寓意着生活甜蜜,步步高升。在蒸馒头的过程中,热气腾腾的蒸汽仿佛也在传递着幸福的气息,让整个家都充满了温馨与欢乐。
岁末迎春,是一种忙碌中的喜悦,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人们在忙碌中感受着家庭的温暖,在辛苦中体会着生活的幸福。
最浓厚的亲情乡愁
春节是中华民族古老而又现代、海纳百川而又活力充沛的一张最鲜活的“名片”,更是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最深沉、最浓厚的亲情乡愁。正是这种亲情乡愁凝聚着华夏儿女精神大树枝叶繁茂、碧绿长青。 (未完待续)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