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你不知道的“盲文”知识

来源:北京日报时间:2025-01-03

□郭梅

近年来,国际社会广泛呼吁关注盲文发展和推广应用,2018年联合国大会表决通过设立“世界盲文日”,2019年1月4日是首个“世界盲文日”。盲文是触觉的语言。只用六个点的不同排列,就能让不同国家的文字和思想在指尖流淌,让数学、科学和音乐随着指尖滑动在心与心之间传递。

黄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汉语盲文》书影

盲人创造的盲文

盲文又称点字,是专为盲人设计、靠触觉感知的文字符号。

路易斯·布莱尔,这位“世界盲文之父”为人类做出了重要贡献。

1809年1月4日,布莱尔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马具工匠之家,他3岁玩缝纫锥时不慎刺伤了左眼,不久又感染到右眼,最终双目失明。布莱尔的父母没有放弃对他的培养,识字不多的父亲将小鞋钉按字母形状钉在木板上,让他用手摸着钉子识字。不久,父亲又将他送入学校读书,期待儿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回失去的“眼睛”。布莱尔每天刻苦勤奋地学习,成绩并不比健全孩子差,校长决定将他送到巴黎接受专门的教育。

1819年,10岁的布莱尔正式成为法国皇家盲人学校的一名学生。那时,尽管字母盲文印刷已问世几十年,但盲文书仍很稀少,像音乐、历史等品类的图书更是没有,上课全靠老师口授。盲校里,学生学的是与健全人一样的法文字母,摸读的资料大部分是用手工在木板上雕刻的活字,也有用铅浇铸的,或者是用厚纸或布条粘成的凸起字母。这些字母的宽度与高度均达数英寸,很短的一篇文章就得占好几十页,每本书都重达八九磅。盲生摸得很慢,书写就更困难。

1821年的一天,退休海军军官查尔斯·巴比埃应校长之邀,到盲校给孩子们讲授军队夜间通讯演习的知识。当时,为了夜间作战时传递命令和加强联络,法国军队使用了巴比埃发明的“12点制系统”(或叫“夜文”),即在纸板上穿出两行各6个凸点,表示各种音标的方法,使之成为夜间进行阅读和沟通的一种手段,士兵不用依靠照明,仅用手摸即可获取信息,避免暴露自己的位置。

这堂军事课让布莱尔大受启发,他认为,对盲人来说,靠触觉感知凸起的点字要比字母简单得多。他决定根据“夜文”的原理,创造出一种专供盲人使用的文字。于是,他每天用针在纸上扎个不停,课余时间全部用于与各种大大小小、排列组合的凸点“做伴”,到底需要多少凸点为最佳,点距应多大,怎样编排字母和其他符号……成了他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一天,他从人的体形上得到启发:两个肩膀、两肘和两个膝盖,如果将这些部位分别视为一个点,不就是排列现成的6个点了吗?

1825年,布莱尔将巴比埃的12点制改为6点制,创造出一套用6个凸点组成的盲文。这6个点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63个可以组合的编码,每个组合代表一个特定的字母、数字或标点符号。数点位时是左起自上而下1-2-3,然后右起自上而下4-5-6。盲人通过手指触摸凸起在厚纸上的点,可以识别相应的内容,从而使盲人的阅读、书写方便多了。

从发明到被公认用了62年

由盲人自创出一种全新的文字本就不易,但被世人承认并推广使用更是难上加难。

布莱尔虽然发明出了6点制盲文,但当时遭到盲校的一致反对,校方坚持沿用原来的凸起法文,不准其在学校传授和使用这种新创的盲文。布莱尔只能继续改进盲文体系,他用6点制盲文抄录语法书,可行;他热爱音乐,研究用6个点记录乐谱符号,也可行。在布莱尔毕业留校后,他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布莱尔盲文读物《盲人用凸点书写点字歌词与歌谱的方法》,但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关注。盲校也未采纳其凸点盲文,只是默认他可以进行实验性教学,但不能作为正式文字推广。

1833年,被聘为正式教师的布莱尔一边执教,一边向学生推荐使用6点制盲文。他根据盲人的摸读和书写习惯,对6点制进行了无数次的重新编排组合。终于,修改后的盲文体系不仅极易摸读、便于书写,而且涵盖了法文字母、标点符号等。布莱尔不厌其烦地将6点制盲文向多个部门提交,请他们评价,但始终没有得到肯定答复。

工作繁重,又屡遭挫折,1835年,26岁的布莱尔患上肺病,他拖着病体不断向社会呼吁推广6点制盲文,以便让更多盲人能“看到”,能写字。但遗憾的是,有关部门对此存有争议,未批准这套盲文体系为法定的盲文文字,大量使用的仍是凸起的法文字母。即便是在布莱尔执教的盲校内,对6点制盲文的推广使用也是看校长“心情”,时断时续。

1844年2月,巴黎皇家盲校搬迁新校舍典礼上,一名老师在全校师生及家长面前,做了一篇关于布莱尔6点制盲文体系内容的报告,高度评价了这个创新文字。为了让人信服,他当场请来一名盲生用布莱尔的6点制盲文写了一首诗,让另一个盲生当场朗读,摸读效果令人惊叹。这名老师趁热打铁,又用布莱尔盲文写了一段乐谱,让学生摸唱,引起在场家长们的轰动,他们纷纷要求学校为孩子们教授6点制盲文。

1857年,在柏林召开的国际盲人教师代表大会决定,所有盲人学校都要采用布莱尔盲文进行教学。到1882年,全世界除少数几个国家外都采用了布莱尔盲文。1887年,布莱尔盲文被国际公认为正式盲文。为了纪念这位卓越的创造者,1895年,人们将他的姓作为全球盲文的国际通用名称,称盲文为“布莱尔”。

黄乃创制了我国盲文

许多国家的盲文,都是在布莱尔盲字体系基础上,结合本国本民族文字特点发展起来的,所以盲文具有国际性,这也为盲人走向世界减少了障碍。

1874年,盲文传入我国。英国传教士穆·威廉在北京创建了“瞽叟通文馆”(即北京市盲人学校前身),这是我国的第一所盲人学校。穆·威廉与一位盲人教师合作,借鉴布莱尔盲文,并按照《康熙字典》的音序编排出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汉语盲字,全部音节408个。这是我国最早的汉语盲文,叫作“康熙盲字”,又称“北京盲字”。

此后,各地按照不同方法先后制定了若干种盲文,如用汉语拼音方法拼写闽南话的“福州盲字”、以南京官话拼写的“心目克明盲字”,还有广州话、客家话等方言的盲字。受地域所限,这些汉语方言盲文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黄乃摸读盲文 (资料图)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由黄乃先生和部分教师在吸取国内外传统盲文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语言特点,设计了一套拼写普通话、分词连写的盲文方案,被称作“现行盲文”。该方案借鉴了布莱尔6点制盲文,采用拼音制盲文体系,1953年得到国家的批准,很快在全国盲校得到普及。后来,盲文方案又经过多次修改,在1991年召开的全国第三次盲文改革研讨会上被命名为“汉语双拼盲文方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我国有1700多万视力残疾人,约占全国残疾人总数的20%。盲文是他们“看到”大千世界、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实现自强自立的基础。如今,无论是数学的几何图形,还是物理电路图或是化学元素周期表,通过盲文都能精确地表达出来。那些代表优美文字、跳动音符的凸点,就像一粒粒光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盲人的心里。 (《北京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