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春节,我们永远的文化家园(三)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1-10

□杨金贵

它从粗糙的竹筒演变成精心制作的纸卷爆竹,那艳丽的红色外衣,如同燃烧的火焰,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热情。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点燃爆竹,那震耳欲聋的声响,似大地的心跳,强劲而有力。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声音,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种类和形式不断丰富,人们制作出连响的鞭炮和多彩的烟花。当旧岁的脚步渐渐远去,新春的气息悄然临近,那一排排色彩斑斓的烟花,一挂挂火红热烈的鞭炮,组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瞬间照亮了整个夜空。那光芒,如璀璨的星辰坠落凡间,美得令人窒息。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仿佛是大地的呼唤,是岁月的呐喊。炸开的碎屑如繁星洒落,每一片都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恰如范成大在《爆竹行》中所写:“一声两声百鬼惊,三声四声鬼巢倾。十声百声神道宁,八方上下皆和平。”爆竹声中,人们祈求着驱走邪祟,保佑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在这热闹的烟花爆竹声中,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孩子们欢笑着、奔跑着,追逐着那飘落的烟花碎屑,眼中满是对新年的憧憬。大人们则站在一旁,看着这热闹的场景,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春节的烟花爆竹,是一种力量,一种能让人振奋的力量。它打破了冬日的寂静,唤醒了沉睡的大地,让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充满勇气和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挑战。它是春节的一道独特风景,是岁月中最美好的色彩,是人们心中永恒的璀璨之梦。

最温馨的情感维系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礼节和内容,是人们之间最温暖、最动听的问候和祝福。是人类情感间最美好的维系,是心灵深处最温馨的纽带。当开年的喜炮轰轰鸣响,当新春的曦光刚露头角,一抹抹拜年的身影,便织成街巷中最美的风景……

拜年这一古老的习俗回溯至先秦,新旧交替之际,人们以庄重的祭祀向祖先与神灵虔诚祈福。这既是对神秘力量的敬畏,更是对未来的深切期盼,宛如《诗经》中所吟唱:“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时刻提醒着人们怀揣敬畏之心前行。到了汉代,正日的朝会庄严而盛大,官员向皇帝贺年,民间的晚辈也纷纷向长辈致以敬意。南北朝时,邻里间的走动互拜,让温暖在人与人之间潺潺流淌。《荆楚岁时记》中提到正月初一,长幼要正衣冠,依次拜贺,进椒柏酒等,晚辈向长辈进酒时会说“松鹤长春”等吉祥话。人们相互拜年时,也会互道一些简单朴素的祝福语,像“万事顺遂”“阖家安康”等,以表达对彼此新一年的美好祝愿。进入唐宋,文化的繁荣为拜年增添了绚丽多彩的笔触。唐朝的拜年帖,如娇艳的梅花般精致,携着文人雅士的才情与祝福,在人们手中温情传递。而宋代,拜年之风盛行至极,“名刺”成为情感的纽带,商家与顾客的互动,更是为生活增添了浓郁的烟火气息。苏轼曾在《馈岁/别岁/守岁》中写道:“勿嗟旧岁别,行与新岁辞。去去勿回顾,还君老与衰。”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拜年的传承。明清时期,传统愈发丰富。明朝艺术家文征明的《拜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人们拜年时递上名片问候,而不求见面的习俗,从侧面反映出拜年这一传统在当时的社交意义和文化内涵。明代,全家向祖宗牌位跪拜后向长辈拜年,时间的延续让亲情更加醇厚。清朝,满汉文化交融,独特的礼仪为拜年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民国时期春节拜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在大年初一依旧会走亲访友、登门拜年。晚辈向长辈行叩拜礼或作揖鞠躬礼,长辈则会给晚辈红包。地方政府、士绅等会组织团拜活动,大家齐聚指定地点行团拜礼。随着邮政的普及与电话的出现,人们通过写信向远方亲戚朋友传达新年问候,一些官宦、富贵人家还会选择电话拜年。晚清以前女性参与拜年较少,民国年间女性社会活动机会增加,小女孩也会头戴纸做的蝴蝶、蚂蚱等饰物,给长辈三叩首拜年。新中国成立后,拜年这一传统文化礼仪得到弘扬,每逢春节,到处是一片温馨、祥和的气象。随着通信技术如闪电般飞速发展,拜年方式焕然一新。电话、短信、微信、电子贺卡等,虽形式各异,但那份祝福与温情从未改变。正如萧伯纳所言:“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拜年这一传统,亦如璀璨的火炬一般,在世代之间传递着温暖与希望。

拜年时,长辈们常常要给晚辈一定的压岁钱。压岁钱最早起源于汉朝,起先它是被铸造成钱币形状的避邪物,并不在市面流通,钱币正面铸有“万岁千秋”“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吉祥语,背面则铸有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吉祥图案。唐朝时,春节出现了散钱的风气,当时的压岁钱是宫廷嫔妃们娱乐的一种掷钱游戏。宋朝以后,唐朝立春日的风俗移到正月初一,春日散钱的风俗逐渐演变成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

长辈给晚辈压岁钱在古代时是寓意镇恶祛邪,保护孩子平安。在漫长的演变中,现在则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拜年是亲情的凝聚。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一的天还蒙蒙亮,新年的鞭炮声就已“噼里啪啦”响起。爸爸点着鞭炮和“二踢响”,妈妈和奶奶在画有麦囤子的院中间烧香叩头,祭祀上苍和祖先,保佑人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全家安康。我和弟弟急忙从被窝钻出,穿上妈妈夜里给我们拾掇齐整的新衣服,那种高兴劲真难用文字形容。收拾完毕,吃过敬天的馄饨,爸爸便领我们给已故的先祖行祭,然后再给爷爷奶奶磕头,接下来给爸爸妈妈拜年。在这特殊的时刻,晚辈给长辈送上的不仅是祝福,更是敬重与感恩。那一声声“爷爷、奶奶,新年好”“爸爸、妈妈,给您拜年了”,如同清澈的溪流,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间。长辈们满含慈爱地看着孩子们,递上崭新的压岁钱。那不仅仅是一份物质的馈赠,更是一份深沉的爱与期许。直到现在,我都近70岁了,每年春节妈妈都还要给我压岁钱。

拜年是血脉的纽带。大年初一,晨曦微露。街巷中弥漫着淡淡的烟火气息,那是旧岁的余韵与新年的憧憬交织的味道。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昨日的故事,又似在欢迎着今日的喜庆。

人们拜过家里的长者之后,便开始亲族之间的互拜。拜年的队伍开始穿梭在大街小巷。人们身着新衣,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对新一年的期待与祝福。孩子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大人身后,手中拿着红红的摔炮,偶尔调皮地摔上一个,清脆的声响和着人们的嬉笑声、喧哗声,更显春节的气氛不同。

每进一户人家,温暖的问候声此起彼伏。“拜年了”“新年好”“恭喜发财”等吉祥话、祝福语如一条条纽带,让家族的凝聚力在这一刻更加紧密,更加牢固。老人们坐在堂屋里,笑容满面地看着前来拜年的晚辈们,眼中满是慈爱和欢喜。前辈的美德和传统得以传承,一代一代续写家族的荣耀和辉煌。

正月初二(有些地方是初三)是女儿女婿回娘家的拜年日。这是一种天地伦常,天经地义!这一天,中华大地上,有多少对夫妻走在回娘家的路上,女婿急切敬谢岳父母的恩情;又有多少双眼睛望着大门口,翘首企昐女儿、女婿和外孙出现在视野中。年三十的饺子还热在锅里,给外孙准备的压岁钱已在兜里摸出了温度,就等着那一声“姥姥、姥爷,新年好”。给岳父母拜年是一种人伦的美丽,是一种人性的崇高,亲情交融更紧,血脉连得更牢。

拜年是和谐的乐章。给邻里拜年也是重头戏。俗话说“割不断的亲,离不开的邻”“远亲不如近邻”。邻里之间,平日里或许只是点头之交,甚或还有些误会、意见、别扭、隔阂、矛盾、分歧、恩怨,毕竟“一锅飘香百家闻”,乡里乡亲的,有个急处难事也好招呼。过年时,或到院子中,或在楼道里,或遇胡同口,或逢家门外,热诚地向邻居喊一声“新年好”,实在地送上一副笑脸儿、一个拜年的祝福就会如春风化雨,暖日融冰,使邻居间往日的“疙瘩”得以解开,先前的“不解”得以原谅,“仇家”变“亲家”,“愁脸”变“喜脸”,相互之间和睦相处,好不乐哉。

拜年是友情的升华。长辈、亲族拜年后,单位同事之间的拜年也不能怠慢。拜年正是增进同事朋友之间感情的好机会。记得在二十世纪末期,一个单位的同事都住在一个机关家属院,吃过初一的饺子后,大家就开始互相拜年,有相约共行的,有单兵独进的,走着走着就成了一支队伍。十多个小时前还在一个办公室处理事物的同僚,瞬间就变成了登门拜访的“贵客”,虽有些不适应,但确实真诚。大家有说有笑,没有任何芥蒂。即使在工作中有过一些摩擦,拜年之后大多烟消云散。同事在拜年中感受着友情,在疲惫中回味着欢乐,心境清新如洗却又沸腾不已。后来,发展到团拜,虽少了传统拜年的味道,但还是一种相聚。初一上午,大家集中到机关,瓜子嗑嗑,水果尝尝,茶水品品,领导讲讲,女同事相互欣赏彼此的新衣,男同志彼此互问家庭的安好,也还算温馨温暖,其乐融融。

拜年是华夏儿女世世代代沿袭的习俗,延续着传统的道德、伦理和文化,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财富和精神硕果。随着时代的变化,拜年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但这种传统不能淡化,它是中华民族最温馨的情感维系,它是我们的文化根脉!

最盛大的文化狂欢

春节,那是一场最盛大的民间文化狂欢,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在中华大地上徐徐展开。

北方的春节民间艺术表演豪迈而热烈。舞龙舞狮气势恢宏,巨龙翻腾,雄狮跃动,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奇,为大地带来祥瑞与守护。扭秧歌的队伍欢快奔放,红绸飘舞,彩扇翻飞,如燃烧的火焰般热烈,奏响了欢乐的乐章。庙会上,古老的建筑与热闹的人群相映成趣,美食的香气弥漫,让人馋涎欲滴……

而在南方,春节则是一幅温婉与灵动的画卷。舞龙舞狮同样精彩,但多了几分细腻与灵动。花灯巡游璀璨夺目,造型精巧的花灯宛如夜空中的繁星,照亮了大街小巷。逛花市是南方春节的一大特色,繁花似锦,香气四溢,为新年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水上表演别具风情,划龙舟、水上歌舞等活动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展现出南方的灵动与活力。

无论是北方的豪迈热烈,还是南方的温婉灵动,春节的文化活动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让中华大地在这个特殊的时节里充满了欢乐、温馨与希望。我自小在北方农村长大,一直在山西工作成长,见证了春节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热闹、多彩、美丽和激越,感受过春节时人民群众闹红火那种欢悦、舒畅、轻松和纵情…… (未完待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