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时间:2024-09-04
□唐恬
在古代,因为教育普及程度和规范程度远不及今天,学生的入学年龄也显得十分“弹性”。总体上来看,古代孩童入学的时间在8岁到15岁之间。
东汉的《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而《尚书大传·略说》则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学、小学……十有三年始入小学”,这是说当时13岁入学;同篇中还有“十五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的记载,也能看出15岁入学亦是普遍现象。由此可见,从周至汉,只要在8岁至15岁之间都可读小学。
需要注意的是,古籍中的“小学”并非我们今天的小学。古代的“小学”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简单来说识字学文,与之对应的则是古代的“大学”,在“大学”里则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
隋唐之后,学生的入学年龄相比之前有所提前。比如“药王”孙思邈7岁左右就入学了,而家喻户晓的北宋大文豪苏轼,则在8岁的时候正式进入私塾读书。苏轼的母亲还在课余时间,给他讲述《后汉书》中《范滂传》的故事,给年幼的苏轼树立起了清廉坚毅的榜样。
明清时依然延续了这种“弹性”的入学时间,《嘉靖太平县志》记载,明代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十五岁以下,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称,有读书潜质的“八岁至十有四者,皆入学”。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明代重臣张居正就是一个典型的学霸,他两岁的时候开始识字,12岁中秀才,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 (《成都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