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今晚报时间:2024-09-03
□谭汝为
“商”,指往来贩运各地商品的商人;“贾”,指在固定场所做买卖的商人。二者皆为商人的通称。著名史学家吴晗的论文《从商品生产想到中国商人的起源》指出:商朝的商业相当发达,商人之名是从地名“商”转为朝代名而来的,做买卖的商人出于殷(商)代的遗民,“商”这个职业出于商朝。《尚书·酒诰》记载有殷(商)人“肇牵牛车远服贾”,即商代有人专门乘牛车到远处做买卖。
汉班固《白虎通·商贾》:“商之为言商,商其远近,度其有亡,通四方之物,故谓之商也。”《左传·成公元年》孔颖达疏:“行曰商,坐曰贾。”由此,有了“行商坐贾”之说。后来“商”“贾”就不再细致区分,通称为“商贾”了。唐白居易《琵琶行》序言:“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而诗作却写道:“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在封建社会,“商”排在“士、农、工”之后,商人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极不对等。“商人”“商民”,指经商或贩卖货物之人。经常出行在外的商人,称为“商旅”。《周礼·冬官考工记》:“通四方之珍异以资之,谓之商旅。”郑玄注:“商旅,贩卖之客也。”“商旅”在古代文献中很为多见,例如《晏子春秋·问上》:“市商悖,故商旅绝。”《汉书·货殖传》:“稼穑之民少,商旅之民多。”“贾人”一般指大商人,文献中常有“大贾”“巨贾”“富贾”的称谓,但是也有“贾竖”的蔑称。
“贩”,指低价买进、高价售出的小商人。《说文·贝部》载:“贩,买贱卖贵者。”《周礼·地官·司市》载:“朝市,朝时而市,商贾为主;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郑玄注:“商贾家于市城,贩夫贩妇,朝资夕卖。”“贩”,指进货出卖,也指现趸现卖的小商人,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类。
为买卖双方介绍生意并从中赚取佣金的商人,古代称为“侩”。这种处于买卖交易的中间人,也称“牙人”“牙侩”或“掮客”,口语即“跑合的”。把为买卖双方议价跑合斡旋的商行称为“牙行”,把从中抽取的佣金称为“牙金”。现代汉语“市侩”称谓,带明显贬义,后指唯利是图的奸商,也指贪图私利的人。 (《今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