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时间:2024-08-30
姜易
九月,天高云阔,空气转为清凉,学校又要热闹起来了。父母盼望开学,一个个欢天喜地,早早帮孩子们准备好校服、书包、文具、课本、水壶……开学意味着开启新的成长模式,可以说是学生的一件大事。古人也非常重视开学,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么,古代开学有哪些讲究呢?
古代开学前家长要为孩子准备什么呢?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三样:一份“束脩”,即学费,早期束脩多为实物,后来就是银两钱币一类的脩金了;一件“青衿”,相当于校服,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一套“笈囊”,即书包,放置书本、衣服等学习、生活物品的收纳用具。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脩”即肉脯,“束脩”就是十条干肉。意思说只要给我十根腊肉,就能做我的学生。春秋时期之前,入学门槛较高,学校基本都是为贵族子弟准备的。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人人都应该享受教育,他广收学生,让更多布衣百姓有了学习知识的机会。
《诗经·郑风》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描述的就是穿着青衿的学子,“青衿”是我国古代最传统的学生服装。《毛诗注疏》就此解释:“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隋唐时的学子也是这般装束。《新唐书·礼乐志九》记载:“先置之官就门外位,学生俱青衿服,入就位。”
“笈”是古人专门用来放珍贵书籍的行李箱。晋代《风土记》有记载:“笈,谓学士所以负书箱。”与“笈”相配套的是“囊”。“囊”,是古代学子外出求学盛放物品的用具,也可以称为“书囊”和“书袋”。书本和衣物如果放在褡裢或包袱内很容易起褶、变形,所以,古代学子多用“笈囊”或“箧笥”“箱笼”等东西来放置学习、生活物品。
古代新生入学有隆重的入学仪式,《礼记》记载:“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因此,古代开学仪式的第一课即是“正衣冠”,“先正衣冠,后明事理”。学生注重自己的仪容整洁,衣冠整齐地排着队到学堂前集合,恭立片刻后,才能在先生的带领下进入学堂。入学堂之后,先祭拜先师,然后行拜师礼。行过拜师礼后,学生还要将手放到水盆中“净手”。洗手的寓意,在于净手净心,去杂存精,希望能在日后的学习中专心致志、心无旁骛。
古代开学可以说仪式感满满,尊师重教是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古代学生的入学仪式,代表着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虽然现代教育学制、入学仪式和古代不尽相同,但所蕴含的希冀和怀揣的梦想是一样的。
(《辽宁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