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时间:2024-09-03
□闫广财
除了四合院,老北京还有数量众多的大杂院(也称大院),尤其南城。
大杂院主要有三种。
一种是由四合院演变过来的。原本一个四合院住一户人家,后来世事变迁,衍生出多户人家合住一个四合院的情况。随着添丁增口,小孩长大,住户见缝插针在院里搭盖自建房……四合院最终变成了大杂院。
第二种是历史遗留的平民百姓居住的老破旧平房院子。比如,老舍话剧《龙须沟》中描写的住了四户人家的小杂院。曾经,在崇文区的法华寺、三里河、榄杆市、红桥、金鱼池、山涧口;宣武区的珠市口、大栅栏、南新横街、陶然亭、菜市口、天桥一带这类大小杂院比比皆是。
第三种在城外近郊,或者城区拆旧地址上建的房子形成的新的大杂院。
大杂院的居民,普通劳动者占大多数,所在单位多数是食品店、日杂店、菜市场、信托商店、煤铺、饭馆、服装鞋帽店、房管所维修队、废品收购站、自行车修理铺、运输公司装卸工、清洁队、纸箱厂、制钉厂、皮革厂……如果院里哪位邻居是小学或中学老师,大家都会敬重有加。
中国人往往有浓郁的故乡情结。我一直认为我的故乡是天桥路口东边,狭窄的红山巷胡同中那个七八户人家的院子和五岁时搬家到天坛路165号后那个更大的院子。两个相距不远的一小一大的院子,是我出生和长居的地方,是我的桑梓。
如今,随着北京“四个中心”定位的确立,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昔日许多低矮破旧的平房大院,包括我和父母共同居住了近三十年的那个核心区的大杂院,全都拆了,越来越多人搬迁住进了电梯、暖气、厨房、卫生间设施齐全的楼房小区。上世纪50年代为解决住房困难,政府与单位出资建大杂院;如今为新北京整体规划拆大杂院。一建一拆,反映出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住房品质的提高。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