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语言文字报时间:2024-09-03
□阮君
吴青霞作品《芦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中的《蒹葭》是我对白露的首印象,白露一词有温婉动人的柔美之意,词美,时节美,其诗意更美。时至白露,天气转凉,秋日的微凉舒爽,让古代文人思绪万千,或歌咏、或感叹、或沉思……沉浸其中,品读白露诗词中的“三境”。
一曰白露物境。“白露团甘子,清晨散马蹄。圃开连石树,船渡入江溪。凭几看鱼乐,回鞭急鸟栖。渐知秋实美,幽径恐多蹊。”唐代诗人杜甫这首《白露》,言白露时节自然山水美景,果实成熟,船入江溪,鱼儿游乐,好一幅醉人的白露秋景图。此外,还有唐代诗人雍陶的《秋露》:“白露暧秋色,月明清漏中。痕沾珠箔重,点落玉盘空。竹动时惊鸟,莎寒暗滴虫。满园生永夜,渐欲与霜同。”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的到来,意味着气温转凉,带着秋风萧瑟的味道。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曰:“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露水沾在秋草上越发显白,树叶和着秋风慢慢飘落,鸟儿储藏食物预备过冬,这样一番自然山水的境界,谓之白露诗中“物境”。
二言秋凉情境。白露与秋凉相伴,古代文人往往容易感怀伤秋,又因临近中秋节,更加思乡念亲,把一腔感情融于诗词中,写出许多感慨人生情感的佳作。唐代诗人白居易《南湖晚秋》言:“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旦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白露时节,早晚秋风都多了,衰败的荷枝倒在水中。白居易出外赏景,感受到这秋日的微凉,想起远在淮楚与蜀道的兄弟们,他望着浩荡的烟波出神,忧愁着何时能再见面?
除了白居易,唐代诗人杜甫也在思念着自己的兄弟,写下了《月夜忆舍弟》,其中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除了点明节气,写出特点,还烘托出诗人的思念之情。杜甫为何说故乡的月亮最明呢?无非是想起阖家团圆之景,生出感慨之意,如此思乡之情,让读者感同身受,仿佛穿越回自己的家乡,是白露诗词的“情境”之感。
三问内心意境。杜甫还曾写出经典组诗《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诗人以玉露指代秋天露水,说秋凉吹伤了枫树林,开篇奠定了整首诗的灰色沉郁基调,以诗论国,无不在抒发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其内心苦楚与忧虑,从诗中可窥见一斑。
宋代词人仲殊《南柯子·忆旧》曰:“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秋凉的夜露,伴随清风一同吹散朝霞,而词人面对着世俗中的美妙场景,也追忆往昔,不禁问起荷花:“荷花啊,你还记得那年喝酒的醉汉吗?”好似我就在词人身边,看其面对荷花喃喃自语的样子,一瞬间与词人产生共鸣,问荷花更像是问自己,哪怕一星半点感悟,这便是白露诗词中“意境”的魅力。这里的意境更像是镜子,是感悟诗人的情绪,是照射自己的内心,从而对生活多一层感知。
白露是一个美好的节气,是一首动人的诗词,更是一种心中美妙的意境。白露伴秋凉,在这习习凉风中,细品慢读白露的三重境界,是物境美、情境幽、意境雅。(《语言文字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