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代中国拥有高水平造船技术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3-29

□孙明源

中国有长达1.8万公里的海岸线,无数天然良港。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河在中国就超过两万条。各个时期的古代中国人不仅不避讳水,还创造出了高水平的造船技术。

早在7000年前的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6支木桨出土。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的淹城遗址,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艘西周时的和一艘战国时的独木舟。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汉代的橹是一件效率很高的工具。橹叶在水中左右往复滑动,阻力小而升力大,连续而高效,兼具推进和操纵航向的功能。因此有“一橹三桨”“轻橹健于马”等说法。

在造船史上,汉代最重要的贡献是舵的发明。文献记载可证西汉时已有舵的雏形。从出土的汉代陶船来看,早期的舵也已经出现。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汉墓出土的陶船在舵楼后壁开舵孔,孔的两侧有托架。虽然其舵与托架上的支撑件出土时均已不存在,但从结构看,此船装的可能是垂直舵。航行时,水流在舵面上会产生舵压。舵压虽小,但由于它和船的重心有一定距离,根据杠杆原理,会对船体产生较大的扭转力矩。

除了河里的船,中国人在海船建造方面也有极高的造诣。汉代时期已经有了船帆,文献表明当时已用风力行舟。船帆在我国的出现虽然比西方晚,但中国的帆多为硬帆,用竹篾、蒲叶等材料编成,辅以竹竿制成的骨架,帆面能得到均匀的支撑,又可以折叠或者部分张开。风帆配合舵运用,对来风与水流或迎或拒,可以有效地控制航向,并保证船速和行船的安全,体现了高超的造船和航海技术。

从宋代到明代,中国人制造出了许多大型海船。最重要的宋船遗存是1974年在福建省泉州市后渚港出土的海船。据测算,该船复原后船长30多米,甲板宽10米左右,吃水近4米,排水量至少400吨。它的大小和哥伦布的船队中长28米的旗舰相仿。至于明代的郑和宝船,可能具有多达1200吨左右的排水量,在当时的世界上是骇目耸听的大船。 (《科技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