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人植树的N个理由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3-14

在中国,植树的历史可谓悠久。中国人为什么爱种树呢?除了今天的环保诉求,还有其他原因吗?

答案是: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桑、枣等经济林木的产出能够作为庄稼的补充,为百姓的衣食生活提供保障。种树不仅可以保障温饱,还能致富。据《史记》记载,那些有“千树枣”“千树栗”“千树橘”“千树萩”“千亩竹”的人,堪称“素封”。他们虽然没有朝廷的封爵,但是其富裕程度能与王侯将相比肩。

行道树在中国历史悠久。早在两周时期就“列树以表道”,即在郊野大路的两侧种植行道树来标明道路的延伸方向。这不仅是一个工程问题,更是周人所崇尚的礼仪。秦朝时,大修驰道,对种树也有详细要求:“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两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行道树种类增加,不仅限于松树,杨、柳、榆、槐皆有之。

古代种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军事屏障。战国时期的函谷关就是一个例子。彼时,函谷关附近有茂密的森林,并不适宜大规模行军,其关隘作用因此大大提升。秦汉以来,用树来限制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部队的作用更加明显。

当然,古人也早早有了环保的意识。孟子曾言“斧斤以时入山林”,《汉书》更指出“斩伐林木,无有时禁,水旱之灾未必不由此也”,明确提出了水旱灾害与乱砍滥伐之间的联系。清代华州严格执行山禁,禁止砍伐林木,以减少水土流失;西乡县广种树木,防止水患……这些都说明,古时人们已经明确认识到乱砍滥伐与水土流失之间的关系了。(《漯河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