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二月二”舞龙的来历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3-13

□北日

关于“舞龙”的起源,传说早在黄帝时期,一种名为《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6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

《史记》中言:“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意思是当初伊水、洛水枯竭时,夏朝灭亡了;黄河枯竭时,商朝灭亡了。因此,求雨在古代是一件非常重要、神圣的大事。商代已经有了关于制作“土龙”求雨的明确记载。另外,在甲骨文卜辞中也有“龙”字出现,相关的《甲骨文合集》记载:“其作龙于凡田,又雨。”《殷商书 契》中有“舞,允从雨”“甲午奏舞,雨”等字样。

创作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大荒东经》中说:“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讲的是造土龙求雨之事。这一仪式从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武清一带天旱时在田中造土龙并晒而求雨的风俗中可窥见一斑。那时,武清南子房一带倘若天旱不雨,人们就会弄来一块门板,用泥在上面堆出一条土龙,土龙做好后,抬着游街,让土龙巡视旱情,之后将土龙抬到大坑边曝晒。如果下了雨,人们就会将土龙推到坑里,叫作“老龙回家”。

汉代出现了形式比较完整的舞龙形象,并有了非常明确的舞龙求雨记载,需“为龙”要“舞之”更要“积薪而燔(音fán,意为焚烧)之”。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求雨篇》中出现了“舞龙”一词,记述了当时舞龙求雨的一些仪式:舞者的衣服与所做的龙颜色一致,舞者为5至9人,人数与龙的长度成正比,春天舞青龙,夏天舞赤龙和黄龙,秋天舞白龙,冬天舞黑龙……

根据《通典》记载,唐代舞龙的配色、大小和配置与汉代类似。祭祀求雨时,唐代的舞龙仪式更加多样,烛龙、水龙等舞龙的变种形态百出。张九龄曾经作《奉和圣制烛龙斋祭》诗,烛龙大概与现在民间表演的火龙相似。兵部员外郎李约的《观祈雨》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遭受旱情严重侵扰的农民在水庙前舞龙求雨的情形。

宋朝还出现了“画龙祈雨法”,官方规定地方刺史、守令率领父老乡亲斋戒沐浴、画龙宰鹅,祈求甘霖。从求雨的角度讲,“二月二”是最适合舞龙的日子。(《贵阳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