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文天祥:舍生取义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02

□王爱军

宋端宗景炎三年冬,文天祥在抗元过程中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屡次劝他投降,还令他写信招降另一抗元将领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这样做吗?”之后他写下了著名的《过零丁洋》一诗,张弘范在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知道文天祥不会屈服,便不再逼迫他。

第二年,崖山海战失败后,张弘范又劝文天祥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心意,像侍奉宋朝皇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就不会失去宰相之位。”文天祥含泪说:“国家沦亡却不能补救,作为臣子,死有余辜,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无奈将他送往大都。元朝廷对文天祥也是百般威胁利诱,许他以宰相高位,都被他拒绝。

文天祥被囚禁三年之久,所居环境极其恶劣,他在《正气歌序》中描述说:“余囚北庭,坐一土室。室广八尺,深可四寻。单扉低小,白间短窄,污下而幽暗。”虽是如此,他依旧写下了名垂千古的《正气歌》,表明自己的志向:“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而他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后来忽必烈还不死心,亲自出马,问他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我文天祥得到了大宋的恩泽,做了宰相,怎么会服侍第二个姓的君主呢?希望赏赐我一死,我就满足了。面对视死如归的文天祥,忽必烈无计可施。1283年1月,文天祥面朝南方,在柴市从容就义。

在历史上,文天祥是颇受儒家知识分子推崇的“气节”之士。气节首先是一种“临大节而不苟”的正气,就是当民族或国家遭受外敌入侵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能够临危不苟、威武不屈、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生命固然足惜,但还有比生命更值得珍爱的东西,这就是道义,孔子将其描述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种浩然正气所根植的底蕴是志向。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当人身处危境或关键时刻,能够坚守志向而不屈服,不苟且偷生,而是慷慨赴死,成仁取义,就是因为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崇高志向作为内在的支撑。 (《天津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