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弹棉花”弹出歇后语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11-01

□谷正义

弹棉花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棉被褥、棉衣裤都是家做,时间稍长,内里棉絮板结成块,就要弹一弹,使“旧物变新”。因此弹棉花行当应运而生。一种是开棉花铺,前店后厂,加工旧絮,制作棉套。另一种是随身携带整套工具,走街串巷招揽生意。弹棉花纯为手工操作,身系腰带,后插一根有弹性的木杆悬挂木弓。左手持弓,右手拿槌,特制牛筋弓弦埋入棉絮中,用木槌有节奏地反复敲击,弓弦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均匀振动,伴随着“砰~砰~砰”的声响,旧棉絮被缕缕撕开,白絮翻飞,徐徐落下,使纤维重新组合,变得又松又软,宛如新棉。如今这项手工艺,别说在城市,就是在农村也很难看到了。

弹棉花还“弹”出谐趣横生的系列歇后语,例如:“棉花店打烊——不弹(谈)”,指缄口莫言不议论;“棉花店里没棉花——空弹(谈)”,讥讽天桥把式光说不练;“棉花铺着火——弹(谈)不得”,表示某事不能或不便公开说出;“棉花铺出西施——美弹(谈)”,比喻人所乐道,交口称颂;“棉花掉水缸——弹(谈)不成”,形容谈话或谈判不成功,不能达到目的;“二两棉花——弹(谈)不上”,指不在话下或不值一谈;“棒槌弹棉花——乱弹(谈)”,谑指胡言乱语,或谦称自己的观点。以上诸条皆由“弹”“谈”二字谐音而成。“猴弹棉花狗拉车——乱了套”,或喻越俎代庖,或讥用人不当。 (《今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