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3-02-02
□鲍 杰
最近,上海的橄榄球教练吴欣跃在网上引发关注。在疫情中做志愿者的他,和老人对话时用上了球场的沟通法,让交流更加顺畅。平时,不少老年人常遇到一些尴尬:与他人交流时因表达不到位,被会错意;明明很大声说话,对方却听不明白……这该怎么办呢?
“球场沟通法”前提是耐心
15日,吴欣跃分享了自己做志愿服务的经验,总结了与老年朋友交流不畅的几种主要现象:老年人听力不好;总爱反复表达诉求;老人有着“孩子气”。
面对这些情况,吴欣跃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面对听力不好的老年人,他说话的嗓音会更大。有些老人在表达诉求时,总爱反复说一件事。这时,吴欣跃就加速语气,嗓音也稍大一点,压过对方重复的话头。通过这种方式,他让对方知道,“我已经明白他的想法,他该和我进行下一步了”。
吴欣跃感觉,有些老人跟他在球队训练的小朋友差不多。面对这些“孩子化”的老人,吴欣跃用上了球场训练时的沟通方法,尽量去引导他们,拉回自己的主动权,“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耐心。不要因为一次沟通不畅,就不再尝试,耐心地对待对方,才能最终将主动权拉回到自己身上来”。
脾气“变老”成交流障碍
对于吴欣跃的做法,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卜凌娜认为“值得借鉴”。随着生理机能衰退,不少老人不仅与年轻人交流时存在困难,与同龄人交流也有问题。卜凌娜说,与这样的老年人交流时需要耐心倾听,一旦发现对方不断重复自己的观点时,也要学会及时打断,“‘您说的没错’‘我明白了’,用这些肯定的词语,让对方明白你接收到了信息,并借此接过对方话茬,让两个人的交流实现共频”。
而除了沟通技巧有欠缺外,记者采访还发现,观念和理解上的差异也成为老年人之间沟通交流的一大障碍。67岁的王鹤在退休后觉得周围绿化不理想,常呼朋引伴到郊区游玩,但有位好友对他这种做法并不认同。为此,两个人闹了矛盾,在一起交谈时总是各执己见。“凡是我说好的,他都唱反调。”双方由此有了隔阂,王鹤逐渐与这位好友疏远了。后来,王鹤反思:为何老朋友之间会弄得如此紧张?最后,他发现:“人老了,脾气也在‘老’,这个‘老’就是固执、自负。”因为脾气“变老”,往往会把一件事理解为另外一件事,“比如,把朋友提反对意见视为故意作对”。
说话方式也影响交流效果
事实上,不少老年人没有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沟通能力及方式存在问题。记者对375位老年读者展开调查,53.4%的受访者表示从未意识到自己与人交流存在问题。这其中,有多少人实际存在“沟通问题”,恐怕说不清楚。
去年,四川成都65岁的陈惠芳和一个老姐妹一起报团去海南旅游,却闹翻了。原来,每天早上吃过自助餐后,陈惠芳发现老姐妹总要拿两样水果,觉得有些掉面子,就出言劝阻,“我和她说,要注意自己的身份”。陈惠芳是退休教师,那个老姐妹是退休工人,她的这句话触怒了老姐妹,两个人就此心有芥蒂,回上海后不再来往。女儿认为陈惠芳的沟通方式有问题,这让她很是惊讶:“难道我讲得不对?”
无疑,陈惠芳并没有用适当的方式与老姐妹沟通。卜凌娜认为,要解决这种问题,首先要学会从自身找问题,“说话的方式是否正确、态度如何,都影响交流效果”。她建议,交流时要学会换位思考,“千万不要让对方觉得你是高高在上的”。
(《快乐老人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