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小张坞村的来历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11-08

王志英 王璋喜

据传,一千多年前,盐湖区小张坞村这个地方先后来了李姓、孙姓、吕姓几户人家,就住在现在的吕家巷附近。他们以农耕为业,勤俭持家,渐渐发展起来。经大家商议,在现在的吕家巷东口建了一座观音庙。

▲盐湖区小张坞村村牌坊

大约100年后,他们的后代逐渐围绕观音庙,不断分家、建户、立巷、建村。

叫什么村呢?经过讨论,大家认为:村子四面高、中间低,就像一个造船厂的船坞,便决定叫小张坞村。

明朝初期,从临汾洪洞大槐树下迁来王氏兄弟三家,因为人丁兴旺,居住形成了一条“土门巷”(大门是土坯做的),后还建了一座“王家祠堂”,称为“中社”。

之后,又从北相乔阳迁来一户王姓,因住在小张坞村的东北角,此处就被称为“角巷”。角巷人则称其巷为“义盛庄”,也叫“北社”。

公元1654年后,从陕西扶风迁来一家马姓,居住在村南,发展壮大到后来形成了几条巷,这便是“南社”。

1665年左右,从西川迁来一家杨姓,在村北居住了两条巷:东杨家巷和西杨家巷,也称“后社”。

后来,为了行政管理方便,统称小张坞村。

小张坞村,别看规模小,却庙宇多,车门多,泊池多。

村民在村的东南角,建了两座高建筑:一是在南沟沟东的高处建了一座“堆台”,古时候是砖的,上小下大,四方形,最上面建有小庙;一座是两层的文昌阁,三丈有余,沿楼梯可以攀登上去,最上面一间塑有文昌帝君像。小张坞人望子成龙心切,特建文昌阁,祈愿后代兴旺发达。

文昌阁西北是药王庙、戏台、观音庙,旁边有一条大路,可以通往不远处的关王庙。殿内供奉着关羽坐像,高七八尺,头戴帝王帽,身着君主袍,宛若真人,栩栩如生。殿外有对联,上联为“紫雾盘旋剑影斜飞江海震”,下联是“红霞缭绕刀芒高插斗牛清”,重现了关公万民敬仰的景象。

有些巷口、巷角或巷中,还建有小神庙。这些大庙和小庙,每逢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有庙会时,戏台上蒲韵悠长,台下人山人海,座无虚席;小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打火烧的把擀面杖打得震天响、凉粉摊上多是“馋猫”小孩,人声嘈杂,热闹非凡,让小娃娃们激动不已。

除此之外,庙门口还是老年人秋谝闲、夏避暑、冬晒太阳的好场所。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