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共商体旅发展大计 寻觅合作共赢商机

——2022黄河金三角体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发言摘要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9-26

9月24日,2022黄河金三角体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在我市举行。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朱天燕,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尚国桦,西安体育学院、天津财经大学特邀嘉宾,渭南市、三门峡市、临汾市、晋城市体育局代表等出席论坛。

此次论坛以“深化区域体旅融合,共享体育旅游资源”为主题,体育和旅游产业专家学者、黄河金三角体育协作区成员单位有关人员、河津市代表、旅游开发公司代表、体育协会代表等,通过主旨演讲和对话等形式,提思路、讲观点、树理念,共商体育旅游发展大计,寻觅合作共赢商机。

现按发言顺序刊登部分与会人员的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运城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尚国桦:

体育和旅游都是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元素,以体育为内涵、以旅游为载体的新型休闲生活方式已形成社会新风尚。

要进一步聚焦产业链升级,充分利用体育、旅游特色资源及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旅游市场,促进体育赛事与旅游活动紧密结合,发展“互联网+体育旅游”,培育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企业与知名品牌,加快构建有竞争力的体育旅游产业体系。

同时,聚焦供需协同,顺应商业变革和消费升级新趋势,开发特色运动项目旅游产品,完善体育旅游设施建设,培育定制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等体育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开发沉浸式、体验式体育旅游产品。聚焦特色发展,打造综合性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空间,形成一批体现体旅融合特色的网红打卡地,培育认定一批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创新项目,打造体旅融合活动品牌,为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体旅产业融合发展作出新贡献。

山西省体育局二级巡视员朱天燕:

“十三五”时期,我省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全面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各方面发展,不断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全省体育健身设施不断完善,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体育需求不断增长,社会体育经营活动日趋活跃,体育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运城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中心地带,本次论坛入题切合实际,符合运城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发展方向。希望通过举办“2022黄河金三角(运城)运动休闲体验季活动”,运城能够在体旅区域合作、融合发展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走出一条适合运城休闲体育运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来。

西安体育学院经管学院院长杨涛:

新时代,体育旅游产业要实现绿色发展理念下的高质量发展,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色低碳发展,促进体育旅游用品制造产业绿色化,鼓励生产性体育旅游服务业低碳化,提升体育旅游业的产业化水平。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以“双碳”目标引领体育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坚持系统观念,全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体育旅游产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实现绿色规划、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绿色生活。同时,建立区域分层管理机制,构建政府、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个体多元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强化绿色发展。

坚持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体育旅游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大力发展健身休闲游消费;积极引导各级各类体育竞赛观赏消费;拓展体育旅游消费空间,打造体育旅游“夜间经济”。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教授梁强:

“共同体”具有多重意蕴,它既是一种“生活共同体”,又是一种“价值共同体”,更是一种“命运共同体”。

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应在“生活共同体”(地域性文化圈)基础上,依靠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联通性,凝聚不同地域或不同族群的价值共识,形成“价值共同体”,再通过遗产教育和遗产旅游实现价值引领和价值共享,在遗产命运、民族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建立密切关联。

“黄河金三角”体育产业协作,正是一种体育生活共同体、产业价值共同体、高质量发展命运共同体。所以,要构建体育产业协作联动平台,整体布局规划体育产业设施;要培育推广联动体育赛事品牌,因地制宜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河津市副市长郝红霞:

近年来,河津市委、市政府以做大做强体育产业为引领,坚持走体育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全面培育体育产业多元化发展主体,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全民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接下来,要以体育产业规划为引领,创新体育产业发展观念,建立多部门推进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机制,促进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以达康集团、凯奇体育材料有限公司等为示范带动,支持企业研发生产高附加值健身器材、可穿戴式体育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质量水平,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以“体育综合体”为抓手,促进“体育+”和“+体育”的多元化融合机制,推动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创新,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发展,全面提升体育产业规模和质量,充分发挥体育产业基地的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为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赋势增能。

芮城圣天湖旅游公司营销总监崔亮:

圣天湖作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每年吸引两万余名专业体育人士前来竞技体验,形成了集健身观光、运动体验、休闲度假和体育赛事于一体的旅游新业态。

芮城县圣天湖景区将围绕“全国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这一优势,抢抓机遇,瞄准亲子娱乐消费热点,全力打造大型亲子主题乐园和房车帐篷营地。

今后,景区将立足“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全域发展”这一理念,在运动休闲、研学旅游等方面全面发力,打造独一无二的运动休闲小镇。

运城市广场舞健身协会秘书长刘亚蓉:

作为群众性的健身协会,要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基本理念,继续抓好普及、推广、提高三大任务的落实,以实际行动创造新的成绩。

积极举办各种展演大赛,普及推广广场舞全民健身,建立健全以市区为中心、以各县(市、区)协会为网络、以各大辅导站为基地的广场舞健身机制,服务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助推全民健身运动的产业发展。

同时,加强广场舞骨干队伍的培训,组建精品舞队,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高规格赛事,通过展演和赛事让全国人民了解运城、来到运城,助推运城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运城市太极拳协会副秘书长樊奇伟:

运城市太极拳协会成立于2000年3月,20多年来,在各界人士的帮助和协会成员的努力下,市区内目前设有39个辅导站、9个分会、6个太极武馆。

长期以来,市太极拳协会积极举办比赛,走出去参加国家级、省级比赛;开展太极拳培训,壮大教练队伍;组织人员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宣传太极拳,使太极拳在全市蓬勃发展。截至目前,全市习练太极拳者有10余万人。今后,市太极拳协会一定会为弘扬太极文化、推进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促进全民科学健身作出更大的贡献。

三门峡市体育局副局长武如仓:

近年来,三门峡市体育部门抢抓发展机遇,用好资源禀赋,引领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健身基础,突出竞赛表演,支撑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营商环境,支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要加强全民健身“补短板”工程建设,努力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打造一流的市民健身环境。培育体育产业市场主体,推进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依托各县(市、区)资源优势,汇聚产业要素,打造一批体育产业集群或基地。做强沿黄体育旅游品牌,发展水上运动产业,推动水上运动竞赛表演、体验休闲、水上运动培训等联动发展。推动体育对外开放,积极申办国家级和省级重大体育赛事。

临汾市体育局副局长王红云:

在乡村振兴中注入体育力量,充分发挥体育旅游融合发展优势作用,带动农家乐及特色农副产品产销,增加农民收入,提供形式多样、接地气的乡村体育供给,进一步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

围绕沿黄旅游板块,在沿黄景区举办黄河品牌系列赛事,充分利用有利政策,积极引导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体育旅游领域,壮大体育市场主体,规划建设特色体育休闲运动线路,拓展冰雪、航空等时尚运动户外营地,形成一批体现体旅融合特色的网红打卡地。

整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建设区域体育旅游带。利用“体育+”“智慧体育”等模式,通过互联网平台、大数据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对协作区内体育旅游产业和企业进行资源融合,为游客提供更有利的服务,进而促进区域体育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渭南市体育局副局长李永强:

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既需要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也需要产业结构更加合理。要推动体旅融合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强化体旅融合的要素保障,让“经常参加体旅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社会各方力量进入体旅融合发展激发内在活力发出积极信号。

体旅融合发展中市场主体的活力需要进一步激发。聚焦促进体旅消费和提高服务业比重,从培养体旅人口、扩大体旅供给、培育新兴业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动融合发展等方面提高体旅消费水平,补齐体旅服务业短板。

体旅融合高质量发展,要具备大格局、对接大战略。把体育和旅游拉出“小圈子”,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相对接,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等重点区域体旅融合产业增长极,引导全国性体旅企业落户本地,组建体旅产业联盟,举办体旅活动等,将体旅产业作为推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

晋城市体育局副局长李鑫:

近年来,晋城市提出大健康、大文旅、大康养深度融合发展理念,积极倡导“体育+”模式,通过体旅融合、体教融合、体医融合、“体育+互联网”多业态深度融合,不断挖掘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新引擎。

今后,将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深化体育领域改革,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完善体育组织网络,提升竞技体育实力,培训体育消费产业,加快体育设施建设,依托“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不断深化强化体育旅游,为融合发展体育产业和康养产业奠定坚实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记者 景斌 荆毅萍 整理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