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焦点新闻>

典出河东之大禹治水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9-23

史书记载,禹都安邑,出自河东的典故,与大禹有关的不少,证明了大禹与运城的深厚渊源。

禹,姓姒,名文命,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黄帝玄孙,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建立夏朝。大禹治水13年,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躬亲劳苦,栉风沐雨;其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

□王安吉

 学子与《鱼跃龙门》雕像合影 (资料图)

◆鲤鱼跳龙门

【释义】

古代传说黄河鲤鱼跳过龙门(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

“龙门”就是现在河津市的“禹门”。龙门两岸,石山壁立,形如巨门,黄河由此而南下出峡,是秦晋交界的主要关河之一。

【出处】

《埤雅·释鱼》:“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清李元《蠕范·物体》:“鲤……黄者每岁季春逆流登龙门山,天火自后烧其尾,则化为龙。”

【故事】

相传龙门便是大禹治水开凿的,所以又叫禹门。龙门原名龙关,夏禹开凿后,山的一半在河东(河津),另一半在河西(韩城),形势像河水的两扇大门,所以龙关就改名叫“龙门”了。在禹门,还有个神奇的传说,说是每年到了阳春三月,鲤鱼便逆流而上,因水急浪高,不易前进,能跃过这“门”的,就变成了“龙”,所以此地叫做“龙门”,又称“鲤鱼跳龙门”。

◆三过家门而不入

【释义】

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大禹治水过程中,怕耽误治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后用以形容舍小家为大家,因公忘私的精神。

【出处】

《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

【故事】

上古时期,天地茫茫,宇宙洪荒,人民饱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帝开始起用禹的父亲鲧治理洪水。鲧治水逢洪筑坝,遇水建堤,采用“堙”的办法,九年而水不息。鲧死后,舜命其子禹继续治水。新婚才四天,禹便离家治水去了。他经过实地考察,决定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办法,凿山疏流,将水引入东海。大禹治水过程中,曾经三次路过家门而不进去。第一次经过家门时,得知他的妻子女娇分娩,助手劝他进去看看,他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已会走路,这正是工程紧张的时候,他只挥了挥手就走了。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长到10多岁了。大禹摸摸儿子的头,又匆忙离开。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忘我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谢瑞阶《中流砥柱》

◆中流砥柱

【释义】

砥柱山是黄河激流中的一座山。这座砥柱山就像一根柱子一样立在急流之中。三门峡分人门、神门及鬼门,其中鬼门最险,而砥柱正好巍然屹立在急流中。

【出处】

《晏子春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故事】

关于“中流砥柱”这句成语的来历,要从砥柱山说起。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中载,上古时代,因这座山堵塞了黄河的河道,河水不能畅通。夏禹治水时,凿开山石,使河水分流而过。而这座山在河中像个石柱,所以名叫“砥柱”。

砥柱山位于黄河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公元638年,唐太宗李世民来到这里,写下了“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的诗句,命大臣魏征勒于砥柱之阴。

【影响】

“中流砥柱”这一成语,形容很坚强,不屈不挠,像砥柱在激流中屹立一样。现在这一成语比喻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能起支柱作用的力量,或能担负重任、支撑危局的人。

◆克勤克俭

【释义】

克:能够。既能勤劳,又能节俭。指既能勤劳地治国,又能节俭地持家。后泛指既能勤劳,又能节俭。

【出处】

《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故事】

古时候,我国黄河流域一带,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苦于水患,热切希望加以治理。尧帝时,鲧受尧的委派负责治水,九年不成。舜帝时,把这一任务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深知人民的疾苦,欣然接受了任务,他认真察看了地形,吸取了前人失败的教训,废弃了过去一贯采取的堵塞方针,采用了疏导的办法。他日夜辛劳地带领着百姓疏通河道,开渠筑坝,把河水引入大海。大禹与群众一起节衣缩食,同甘共苦,最后,终于治服了洪水。

大禹治水成功后,舜见他是一个有德有才的人,便有意让禹承继王位,他对禹说:“大禹啊,你是一个最贤能的人,既能勤劳治国,又能节俭持家,是能够担当得起这个职位的。”在舜的再三坚持下,禹接替了舜的职位,建立了夏朝,受到了百姓们的拥戴。

◆栉风沐雨

【释义】

栉:梳头发;沐:洗头发。风梳发,雨洗头。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

【出处】

《庄子·天下》:“墨子称道曰:‘昔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无数。禹亲自操橐耜而九杂天下之川。腓无胈,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置万国。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

【故事】

墨子曾称赞说:“从前大禹治水时堵塞洪道,疏通长江黄河并使四夷九州通起来,整治的大河三百条,分支三千条,水渠溪流不可计数。”大禹亲自抬筐挥铲,终于使汇聚地面的水归入大江河。劳苦奔波累得腿肚子消瘦,小腿上无毛,淋着暴雨,冒着狂风,安顿下万家城邑。禹是大圣贤,仍亲自为天下事如此操劳。

据说夏禹常年在外风吹雨淋,为治水患,私人生活无暇顾及,皮肤晒得又粗又黑。他经常在低洼潮湿的污泥浊水中摸爬滚打,便得了关节炎,走起路来一颠一簸。

【感悟】

庄子用六个字描写夏禹治水的苦劳,即“沐甚雨,栉疾风”。暴雨洗头,大风梳发,虽是简短的六个字,却把风雨中的夏禹生动地再现出来。后来,人们把这句话浓缩为四个字“栉风沐雨”,以形容长期在野外工作的辛劳。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