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典出河东之人文荟萃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9-23

河东运城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这里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因为历史名人众多,也衍生了丰富的成语、典故,至今广为应用,世代流传。

□王安吉

临猗文化人赵兴中讲述猗顿故事  记者 薛丽娟 摄

◆猗顿之富

【释义】

猗顿:春秋时鲁国人,后迁徙猗氏,家境富裕。猗顿之富,意指像猗顿那样富有,泛指拥有巨额财产。

【出处】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猗顿之富。”

【故事】

猗顿,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原是春秋时代鲁国的贫寒书生。他在生计艰难时,听到范蠡弃官经商很快致富的消息,于是“往而问术”。陶朱公对他说:“子欲速富,当畜五牸(牛、马、猪、羊、驴)。”于是,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今山西西南部),在猗氏南部畜牧牛羊。

后他又兼营盐业,生意昌隆,财富直比王公大臣,成为与陶朱公范蠡齐名的巨富,后人用“陶朱猗顿之富”来形容某人富可敌国。

猗顿墓碑文称:猗顿生前“富甲天下”“或者急公奉饷,上有利于国;或者悯孤怜贫,下有济于民”,他懂得“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的道理。猗顿生活于动荡的春秋战国时期,一旦有因战争、土地兼并、灾祸而背井离乡的百姓投奔猗顿时,他便敞开济世之怀接纳他们,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他们解决衣食住行,安排他们力所能及的活计,带领大家走向富裕的道路。

◆驰名天下

【释义】

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出处】

《太平御览·人事部·卷一百一十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当畜五牸。’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之南,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以兴富于猗氏,故曰猗顿。”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涑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故事】

《史记集解》引《孔丛子》说:猗顿原籍鲁国,“耕则常饥,桑则常寒”,饥寒交迫,艰难地生活着。正当他为生活一筹莫展的时候,听说越王勾践的谋臣范蠡在助越灭吴,辅成霸业后,弃官经商,“君不见范蠡谋成吴社屋,归来扁舟五湖曲。之齐之陶变姓名,治产积居与时逐”。(《送朱道原归京师》明·袁华)遂成大富,因号陶朱公。

猗顿羡慕不已,试着前去请教。陶朱公十分同情猗顿,因他当时十分贫寒,没有资本,无法经营其他行业,便让他先畜养少数牛羊,渐渐繁衍壮大,日久遂可致富。

猗顿按照陶朱公的指示,迁徙西河,在猗氏南部畜牧牛羊。由于猗顿辛勤经营,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成为与陶朱公齐名的巨富。

因起家于猗氏,遂号猗顿。致富后的猗顿为了表达对陶朱公的感恩之情,在今临猗县王寮村修建了陶朱公庙。

◆五斗先生

【释义】

斗是古代市制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指酒量大、性情旷达的人。

【出处】

《新唐书·王绩传》:“其饮至五斗不乱,人有以酒邀者,无贵贱辄往,著《五斗先生传》。”唐代人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著有《五斗先生传》,说自己常常一喝就能喝光五斗酒,所以就用“五斗先生”作为自己的别号。

【故事】

王绩,唐代医生、著名诗人,字无功,号东皋子。其兄王通亦是当时名医,绩尝任秘书正字,后借故辞归,专心以医药济人。王绩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5岁时游历京都长安,拜见权倾朝野的大臣杨素,被在座公卿称为“神童仙子”。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还好弹琴,曾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他最大的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王绩一生郁郁不得志,在隋唐之际,曾三仕三隐,心念仕途,却又自知难以显达,故归隐山林田园,以琴酒诗歌自娱。他曾在隋代任秘书省正字,初唐时,以原官待召门下省,后弃官隐居于故乡东皋村。

◆张仪折竹

【释义】

竹,古代用竹制成竹筒,用以写字。张仪折竹,说的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张仪刻苦学习的故事。同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等成语典故意思基本相同。

【出处】

《龙文鞭影·卷三·四豪》:“服虔赁作,车胤重劳。张仪折竹,任末燃蒿。贺循冰玉,公瑾醇醪。”

【故事】

据史料记载,张仪,魏国安邑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作为战国时期魏国贵族后裔,年轻时的张仪家道已经败落,家境贫寒。据载,张仪完成学业游说诸侯时,楚国国相邀请包括张仪在内的门客喝酒,席间,楚相丢失了一块玉璧,门客们怀疑是张仪拿的,就说“张仪贫穷,品行不端,一定是他偷去了宰相的玉璧”,并因此受到羞辱,说明张仪当时家境确实贫寒。正因家境贫寒,为了糊口谋生,张仪曾经替人抄书。在抄书过程中,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他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再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这估计就是最早的摘抄本吧。机会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

◆泽被后世

【释义】

泽:恩泽,恩惠。被:覆盖的意思。恩惠遍及后人。

【出处】

陶铸《崇高的理想》:“李冰父子为了解决当时成都平原的水利问题,不知克服了多少困难,终于修成了泽被后世的都江堰。”

【故事】

李冰,卫国永泽(今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太守。期间,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修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李金山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

他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汗牛充栋

【释义】

栋:栋宇,房屋。本意是指用牛运书,牛要累得出汗;用屋子放书,要放满整个屋子。形容藏书很多。

【出处】

唐代柳宗元的《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陆文通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谓书籍存放时可堆至屋顶,运输时可使牛马累得出汗。

【故事】

“汗牛充栋”成语虽出自河东大家柳宗元之手,但又涉及一人,那就是唐代大学者陆质。

陆质,吴郡人,本名淳,避宪宗名改之,质通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为集大成者,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唐代学者陆质为人勤奋,好读书,还喜欢藏书,且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著书《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柳宗元对他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在《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中言:“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