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千古伯乐”欧阳修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9-16

李妍

《宋史》中这样形容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这句话的大意是,欧阳修对有真才实学的青年才俊极力提携,得到他赏识、举荐的人才,大多数都成了声名远扬的名士。从宰相之才王安石、司马光,到文学之才曾巩、苏轼、苏辙,均出自他门下。这些人在当时或籍籍无名,或屡屡落榜,得益于欧阳修的推荐,才渐渐名扬天下。而他们与欧阳修之间的故事也成为一段段文坛佳话。

出身于书香世家的曾巩,少年时期因博学多识闻名于世,擅长撰写古文策论。奈何他生不逢时,因不擅长撰写科举应试之文两次落榜。苦闷之中的曾巩,给仰慕已久的文坛泰斗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上一篇《时务策》。欧阳修读罢惊叹不已,特地写了一篇《送曾巩秀才序》赞叹曾巩的才能,并将他收入自己门下。在欧阳修的悉心教导和栽培下,曾巩不负老师的期望,于嘉祐二年高中进士,从此“一举成名天下知”。

“苏氏文章擅天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的文章名传千古,也得益于欧阳修的举荐和栽培。在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主持进士考试的嘉祐二年,除了曾巩,苏轼和苏辙也参加了考试。苏轼从小接受的是“不学时文”的家庭教育,他在此次考试中所作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因“无所藻饰”的文风,从数百名考生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时任尚书都官员外郎的梅尧臣在阅卷时发现了这篇文章,将其推荐给欧阳修审核,欧阳修看后同样觉得文章不同凡响。

由于当时阅卷采用的是糊名制,考官在阅卷时看不到考生的姓名,欧阳修认为这等佳作应该是他的得意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便将此文评为第二名。等到放榜时,欧阳修才知道,原来这篇文章的作者并非自己的学生曾巩,而是一位与自己素不相识的青年——苏轼。后来,考中进士的苏轼、苏辙兄弟被欧阳修收为门生,经其大力举荐,也得到了宋仁宗的赏识。


(《东方烟草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