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四措并举,破解黄河水在农业灌溉中的技术瓶颈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2-08-29

本报讯(记者 范 娜)日前,从市水务局获悉,针对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的技术瓶颈,我市将通过浑水灌溉,输沙入田;渠首以挖待沉,自流沉沙;远距离输沙,多级分散沉沙;结合黄河堤防、加固处理引黄泥沙等方式,治理引黄灌区的泥沙问题。

在今年市政协五届一次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陶国树、徐隽铭等10名委员联名提出《关于加快研发黄河水质净化技术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提案。

提案称,目前黄河水用于农业灌溉存在着几方面技术瓶颈,分别是:黄河水质沙量大,造成农田一些高效节水设施无法使用,特别是滴灌和微喷设备,易造成管道堵塞;黄河水杂草续生根茎和草籽繁多,进入农田后繁衍生长大大破坏农田环境,易和农作物争养分;通过17年数据监测显示,黄灌区用黄河水灌溉初期(5年—8年内)地力水平是提升的,超过10年使用黄河水地力水平呈下降趋势,并出现沙化现象……

政协委员建议加快黄河水质净化处理技术研发,确保农田灌溉安全高效;加强河床提水口净化水处理设施设备提档升级,实现高效用水、安全用水。同时建议行业部门与科研院所联合或申请专项经费等形式,加快黄河水质净化技术引进、研发、推广,保障黄河水高效用于农业灌溉。

日前,市水务局对这一提案进行了答复。

黄河自河津市寺塔村入运城市境,到垣曲县碾盘沟出境,全长349.5公里,流经我市8个县(市)。至2020年年底,我市已在黄河沿岸建成14座高扬程提黄灌溉工程,提水能力130立方米每秒,年提引黄河水量4.9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95万亩,占全市水地面积的45%。同时,黄河水也是运城中心城区以及临猗县、永济市等县(市、区)100余万人的饮用水源,黄河水资源已成为我市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战略资源。

黄河又是一条闻名世界的多泥沙河流。据多年的测试,我市的小北干流段每年平均输出泥沙量高达9亿吨左右,占黄河年平均输出泥沙量的56%,致使下游河道高出地面3米—5米形成悬河。同时,黄河水高含沙量对我市的引黄灌溉造成了不利影响。黄河泥沙的影响不仅加大了灌区的运行费用,而且治理不好还会引发灌区的土壤沙化、渠道淤积、土地盐碱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目前,泥沙问题已成为我市引黄灌区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为了改善黄灌区的灌溉条件,减少泥沙对渠道的淤积和土壤的沙化,我市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大禹渡灌区和尊村引黄灌区围绕治理泥沙进行了大胆尝试,分别在两个灌区的渠首兴建了两处沉沙池。

大禹渡枢纽沉沙池位于一级站东北侧,进口与一级站出水池相接,出口与二级站引水渠相连。沉沙池采用平流式,由进水闸、沉沙厢、溢流堰、集水槽、排沙闸、排沙洞及排沙渠组成,泥沙通过过滤沉积,最终排入黄河。目前沉沙池运行状况良好,但由于大禹渡灌区灌溉面积的增大,需对沉沙池进行扩容改造。

尊村引黄一级站沉沙池位于一级干渠右侧,建成于2003年,占地面积1000亩,容积290万立方米,属湖泊型沉沙池,年均沉沙量13万立方米,较好地缓解了水源地泥沙含量大的问题。但是经过近20年的运行,沉沙池内淤积量已超过80%,进水口已经淤平,基本失去沉沙效果,需要对沉沙池进行清淤改造。

通过对国内外泥沙治理的情况分析,我市引黄灌区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治理泥沙。一是浑水灌溉,输沙入田。将黄河泥沙尤其是较细颗粒的泥沙分布到田间,既能减轻处理泥沙的负担,又能起到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的效果,是一种最为经济的泥沙处理方式。二是渠首以挖待沉,自流沉沙。在渠道比较小,输沙能力低,远距离输沙难度大的灌区以及引黄提水灌区,引入的泥沙大部分仍需在渠首建沉沙池进行处理。三是远距离输沙,多级分散沉沙。在我市的峨嵋台地分布有不少古河道、渡河槽、低洼地等适合集中沉沙的场所,所以沿着输水干渠自上而下修建多处沉沙池实行远距离输沙,多级分散沉沙也是处理泥沙的一种方式。四是结合黄河堤防,加固处理引黄泥沙,将引黄泥沙处理与黄河堤防淤背相结合。在黄河大堤背后开辟沉沙带,清水退入灌区,逐步抬高黄河滩地地面,使黄河河床与滩地同步升高。这不仅可处理引黄泥沙,而且能淤筑黄河堤防,提高堤防抗洪能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